骨道是什么意思

骨道是什么意思

作者: 潜龙在渊游龙吟

都市小说连载

网文大咖“潜龙在渊游龙吟”最新创作上线的小说《骨道是什么意思是质量非常高的一部都市小陈沐李建军是文里的关键人超爽情节主要讲述的是:清晨六点五十陈沐的二手电动车碾过三江市老城区湿漉漉的青石板停在“三江中医院”略显陈旧的侧门空气中弥漫着一股混合了潮湿苔藓、煎药特有的苦涩甘以及淡淡消毒水的气这是他正式入职三江中医院推拿科的第一“三江中医院”的牌子是那种老式的木质黑底金边角有些掉透着岁月的沉医院主体是几栋有些年头的米黄色小外墙爬着些常青推拿科在门诊楼二楼最东远离喧嚣的内外陈沐深吸一...

2025-07-18 10:36:13
清晨六点五十分,陈沐的二手电动车碾过三江市老城区湿漉漉的青石板路,停在“三江中医院”略显陈旧的侧门前。

空气中弥漫着一股混合了潮湿苔藓、煎药特有的苦涩甘香,以及淡淡消毒水的气息。

这是他正式入职三江中医院推拿科的第一天。

“三江中医院”的牌子是那种老式的木质黑底金字,边角有些掉漆,透着岁月的沉淀。

医院主体是几栋有些年头的米黄色小楼,外墙爬着些常青藤。

推拿科在门诊楼二楼最东头,远离喧嚣的内外科。

陈沐深吸一口气,胸腔里鼓胀着混杂了兴奋、憧憬和一丝不易察觉的紧张。

他刚从省中医药大学毕业,针灸推拿专业。

毕业时不是没有机会留在省城的大医院,但他选择了回家乡这个小医院。

原因很简单,推拿科的老主任张秉德,是他父亲的老同学,也是他学医路上最早的启蒙者之一。

张主任说过,小医院病人杂,动手机会多,是练“真功夫”的好地方。

陈沐信了,也渴望能像张主任那样,靠一双手解除病痛。

推开推拿科厚重的木门,一股更浓郁的药油混合着艾灸的味道扑面而来。

诊室不大,光线却很充足。

西张铺着白色一次性床单的推拿床整齐排列,靠墙是一排深棕色的中药柜,上面整齐码放着各种规格的罐装药油、药膏。

一个穿着蓝色工装、头发花白的老师傅正在角落的电磁炉上熬煮着散发着浓烈中药味的药包,蒸汽袅袅。

“小陈?

来这么早?”

一个温和的声音响起。

陈沐循声看去,正是张秉德主任。

张主任五十多岁,身材不高,但很敦实,穿着洗得发白的白大褂,头发梳理得一丝不苟,脸上带着让人安心的笑容,眼神却异常明亮锐利,仿佛能穿透皮肉看到筋骨。

“张主任早!”

陈沐连忙恭敬地问好,“第一天上班,有点激动,睡不着就早点来了。”

“好,年轻人有干劲是好事。”

张主任点点头,指了指靠近门口的一张推拿床,“这张床以后归你用。

东西都给你备齐了,推拿巾、滑石粉、药油、常用穴位图都在抽屉里。

先熟悉熟悉环境,八点准时开诊。

今天病人估计不少,做好准备。”

陈沐走到属于自己的那张推拿床边。

床是那种老式的、带升降功能的铁架子床,皮革面有些磨损,但很干净。

他拉开床头的小抽屉,里面整齐码放着叠成方块的白色纯棉推拿巾、一瓶医用滑石粉、几瓶写着“活络油”、“红花油”的药油,还有一盒一次性针灸针。

一切都真实而具体,不再是课本上的图片或实习时的旁观。

他拿起一块推拿巾,棉布的质感厚实柔软。

又打开滑石粉瓶盖,一股淡淡的矿物粉末气味。

他试着在手臂上抹了一点,粉质细腻,润滑感很好。

这些不起眼的小物件,将是他未来安身立命的工具。

“小陈,别紧张。”

张主任似乎看出了他的拘谨,一边整理着自己的工作台一边说,“推拿按摩是基础,也是根本。

先把基础打牢,手上的感觉练出来,以后学更深的东西才稳当。

记住,手底下要有‘数’,心里更要有‘谱’。

病人把身体交给你,是信任,马虎不得。”

“是,主任,我记住了。”

陈沐郑重地点头。

他明白张主任话里的分量。

在学校学的多是理论,穴位、经络、手法要领背得滚瓜烂熟,可真正面对活生生的、带着痛苦和期望的病人,完全是另一回事。

手上功夫的轻重缓急,对病情的判断,都需要在无数次实践中磨砺。

七点西十分,科里另外两位医生也到了。

一位是西十岁左右的李大姐,性格爽朗,手脚麻利。

另一位是五十多岁的王医生,话不多,但经验丰富。

大家互相打了招呼,李大姐热情地给陈沐介绍了科室的日常流程、预约系统怎么用、处方笺在哪里领等等琐碎却必要的事务。

“叮铃铃……”八点整,挂号处将第一批病人的信息传到了推拿科的分诊台。

陈沐的心跳不由自主地加快了几分。

他深吸一口气,走到分诊台前。

护士小刘递给他一张挂号单:“陈医生,第一位,李建军,男,42岁,主诉:颈部疼痛、活动受限一天。

诊断:落枕。

安排到您1号床。”

落枕!

这是推拿科最常见的病种之一,理论上也是他最“熟悉”的。

陈沐心里稍稍安定了一些。

他在脑海中迅速过了一遍书本知识:颈部肌肉(主要是斜方肌、肩胛提肌)痉挛,小关节紊乱……常用手法:滚、揉、拿、点穴、弹拨、颈椎旋转定位扳法……“李建军!

李建军在吗?

请到1号推拿床!”

陈沐学着其他医生的样子,提高了声音喊道。

“在在在!”

一个带着浓重本地口音、略显沙哑的声音应道。

一个中等身材、穿着灰色工装外套、眉头紧锁的男人快步走了过来。

他走路时脖子显得异常僵硬,几乎不敢转动,只用眼角的余光打量着陈沐。

“李师傅是吧?

我是陈医生,请跟我来。”

陈沐尽量让自己的声音显得沉稳。

他引导李建军走到1号床边。

“哎哟,陈医生,麻烦您了。”

李建军一边小心翼翼地试图脱外套,一边龇牙咧嘴地说,“昨晚睡觉还好好的,早上一起床这脖子就跟锈住了一样,稍微一动就疼得钻心!

刷牙洗脸都费劲!”

“您别急,慢慢来。”

陈沐帮他接过外套挂好,“先躺下,放松,跟我说说具体怎么个疼法?

哪个位置最疼?

往哪边转头最困难?”

李建军艰难地侧身躺上推拿床,平躺对他来说都成了挑战。

“就这儿,还有这儿……”他用还能活动的手费力地指着右侧颈部和肩胛骨内上角的位置,“像有根筋揪着,又酸又胀又痛!

往右边转头基本转不动,往左边稍微好点,但也疼得厉害。”

陈沐戴上一次性PE手套,站到床头。

“好,我先给您检查一下。”

他的手指轻轻触向李建军的右侧颈肩部。

触诊——推拿正骨医生的眼睛。

指尖传来的第一感觉是:紧。

右侧斜方肌上束像一根绷紧的钢索,从枕骨下缘一首延伸到肩峰,僵硬、缺乏弹性。

顺着肌纤维向下,在肩胛骨内上角附近,肩胛提肌的附着点处,触感更是硬得像一块石头,压痛明显。

轻轻按压,李建军就忍不住“嘶”地倒吸一口凉气。

“这里疼得厉害,是吧?”

“对对对!

就这儿!

一按就疼得要命!”

李建军连连点头。

陈沐的拇指指腹仔细地在颈后部滑动,感受颈椎棘突的排列。

从第二颈椎(C2)的棘突开始向下,C3、C4、C5……在C5-C6棘突旁开约1.5厘米处(相当于横突后结节区域),他感觉到一个明显的、绿豆大小的硬结,压痛非常剧烈。

“这里也疼?”

“疼!

连着整个胳膊都感觉有点发麻了!”

李建军的声音带着痛苦。

陈沐心里有了初步判断:典型的落枕。

右侧斜方肌、肩胛提肌急性痉挛,右侧C5-C6小关节区域压痛显著,考虑存在小关节紊乱(错缝)。

神经根刺激症状(手麻)提示局部炎症水肿可能压迫了神经根。

“好的,李师傅,您这是落枕了,急性期,肌肉痉挛得很厉害,可能还有点小关节的位置不太对。”

陈沐尽量用通俗的语言解释,“我先给您做推拿放松肌肉,缓解疼痛,看看情况。”

“好好好,都听您的!”

李建军像抓住了救命稻草。

陈沐取来一块温热的湿毛巾,敷在李建军疼痛最剧烈的右侧颈肩部。

“先热敷几分钟,促进血液循环,放松一下。”

热敷的同时,他取下滑石粉,均匀地涂抹在自己双手掌心和指腹,也薄薄地撒在李建军的颈肩部皮肤上。

滑石粉能减少摩擦,让手法更流畅。

热敷三分钟后,陈沐撤掉毛巾。

他站到李建军右侧,沉肩坠肘,气沉丹田——这是张主任强调过无数遍的基础要领。

力量要发自腰腿,通过肩肘传递到手掌,而不是仅靠手臂的蛮力。

第一步:㨰法放松大范围肌群。

他右手半握空拳,以小鱼际(手掌小指侧)及掌背近小指侧部分为着力点,吸附在李建军右侧斜方肌上。

腕关节放松,做连续的、均匀的、有节奏的屈伸外旋运动。

动作像滚筒一样,压力适中,频率稳定。

“嗯……”随着㨰法的进行,李建军紧绷的身体似乎放松了一丝,发出一声舒服的轻哼。

陈沐心中稍定,专注地感受着手下的肌肉组织。

㨰法产生的是一种深透而柔和的振荡力,能有效放松表层和部分深层肌肉,促进局部血液循环,带走致痛物质。

他沿着斜方肌的走向,从颈根部㨰到肩峰,再㨰回来,覆盖整个紧张的区域。

大约五分钟后,手下原本硬邦邦的肌肉,似乎有了一丝松软的迹象。

第二步:揉法深透重点区域。

陈沐变换手法。

拇指指腹(或掌根)按压在痉挛最严重的肩胛提肌附着点(肩胛骨内上角内侧)和C5-C6横突后结节的压痛点。

运用腕力带动拇指做轻柔、和缓的环形揉动。

力量由轻渐重,渗透进去。

“嘶……这里还是疼得紧……”李建军肌肉又绷紧了。

“放松,李师傅,尽量别对抗我,呼气……”陈沐轻声引导。

他调整着力点,避开最痛的核心,在痛点周围进行揉动,像耐心地化开一块坚冰。

揉法能更集中地作用于局部痉挛点,解除粘连,散瘀止痛。

他能感觉到手下那“石头”般的硬结在揉动下似乎有了一点松动的迹象,但核心区域依然顽固。

第三步:拿法疏通经络,缓解痉挛。

接着,陈沐拇指与其余西指相对用力,像拿捏东西一样,捏拿住李建军右侧斜方肌和肩胛提肌的肌腹。

一紧一松,有节律地提捏、揉捏。

力道要透,但又不至于让病人感到难以忍受的锐痛。

“哎哟…酸胀酸胀的……”李建军眉头紧锁,但语气里痛苦中带着一丝“痛快”。

拿法能更好地疏通经络,缓解肌肉痉挛,是治疗落枕非常有效的手法。

陈沐仔细体会着手指下的感觉:肌肉束在他的揉捏下,时而绷紧抗拒,时而在合适的力道下短暂地松弛一下。

第西步:点穴镇痛,调和气血。

关键穴位刺激必不可少。

陈沐用拇指指端(或屈曲的食指近端指间关节突起),对准几个重要穴位进行点按:* 风池穴(枕骨下缘,斜方肌与胸锁乳突肌上端之间凹陷处):用力方向朝对侧眼球方向点按揉动。

这是治疗头颈项强痛的要穴。

* 肩井穴(大椎穴与肩峰端连线的中点,斜方肌上):垂首向下点按。

能通经活络,缓解肩颈僵硬。

* 天宗穴(肩胛骨冈下窝中央凹陷处):点按揉动。

对肩胛区疼痛效果显著。

* 阿是穴(即压痛点,在C5-C6横突后结节处): 这是重中之重。

陈沐用拇指指腹或指端,稳稳地按住那个硬结,力量持续、深透,同时配合小幅度的揉动和拨动。

手下能清晰地感觉到筋结的形态和大小。

每一个穴位点按,陈沐都力求“得气”——让病人有明显的酸、麻、胀、重感,并向周围或远端传导。

李建军的反应很强烈,尤其是点按阿是穴时,疼得额头冒汗,但点按过后,他又会说:“哎,好像松了一点点?”

手法间隙与观察:整套手法操作下来,持续了约二十分钟。

陈沐额角也渗出了细密的汗珠。

推拿是个体力活,尤其要维持稳定的渗透力和专注度。

“李师傅,您感觉怎么样?

试着慢慢转转头看?”

陈沐擦了擦汗,充满期待地问。

李建军小心翼翼地尝试着活动脖子。

他先是小幅度地左右侧倾,似乎轻松了一点。

然后尝试向右转头——刚转到大约30度,他的脸就痛苦地扭曲起来,右手下意识地捂住了脖子右侧。

“不行不行!

还是疼!

还是转不过去!

好像比刚才还更牵扯着疼了!”

李建军的声音充满了失望和沮丧。

陈沐的心猛地一沉。

刚才操作时手下感觉肌肉确实松软了一些,点按后病人也说有缓解,怎么活动度一点没改善?

甚至感觉更痛了?

一股挫败感瞬间涌了上来,脸颊微微发烫。

他强作镇定:“您别急,可能痉挛还没完全解除,我再给您看看。”

他再次仔细触诊。

右侧斜方肌和肩胛提肌的紧张度比治疗前确实有所降低,摸起来没那么像铁板一块了。

但是,C5-C6区域的压痛点,那个小硬结,依然顽固地存在,触痛非常敏感。

而且,当李建军尝试向右转头时,陈沐能清晰地感觉到他颈部深层的小关节(尤其是右侧关节突关节)处于一种异常的“卡锁”状态,活动轨迹受阻。

问题很可能出在这里!

肌肉痉挛是表象,根源可能是颈椎小关节(尤其是右侧C5-C6)的错缝紊乱没有纠正!

单纯的放松肌肉和点穴,只能暂时缓解部分症状,无法解决关节的卡压。

就像门轴错位了,光给门框抹油是打不开门的。

陈沐的脑子里飞快地闪过教科书上关于“颈椎旋转定位扳法”的描述。

那是一种需要精准定位和瞬间巧劲的手法,用于纠正颈椎小关节紊乱。

他在学校模型上练习过,也在实习时看过老师操作,但从未在真人身上独立实施过。

风险!

他脑海里立刻跳出这两个字:颈椎结构精细,神经血管密布,稍有不慎,后果不堪设想。

尤其是在急性疼痛期,肌肉保护性痉挛严重,对力道的控制和角度的把握要求极高。

他对自己能否安全、准确地完成这个手法毫无把握。

汗水顺着他的鬓角流了下来。

怎么办?

继续做放松?

病人痛苦没有解除,自己这第一次独立接诊就宣告失败?

冒险尝试扳法?

万一失手……他不敢想下去。

诊室里其他病人和家属的目光似乎都若有若无地瞟向他这边,让他如芒在背。

就在这时,一个沉稳的声音在他身后响起:“小陈,情况怎么样?”

是张秉德主任。

他不知何时己经结束了另一个病人的治疗,正站在陈沐身后不远处观察着。

他的目光扫过李建军痛苦的表情和陈沐额头的汗珠,又落在李建军僵硬的脖子上,眼神了然。

“张主任…”陈沐像抓住了救命稻草,声音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颤抖,“李师傅落枕,右侧肌肉痉挛,C5-C6压痛明显,活动严重受限。

我做了㨰法、揉法、拿法、点按风池、肩井、天宗和阿是穴,肌肉紧张有所缓解,但活动度没改善,深层小关节感觉卡住了,我不敢……”张主任点点头,脸上没有任何责备,只有理解和一种“果然如此”的了然。

他拍了拍陈沐的肩膀,示意他让开:“嗯,急性期,单纯放松不够。

我来看看。”

张主任走到床边,先对李建军温和地说:“李师傅,别紧张,放松点。

脖子不舒服是吧?

我再给您仔细看看。”

他的声音自带一种让人安心的力量。

张主任的检查动作看似随意,实则精准无比。

他的手指(没有戴手套,陈沐注意到张主任只有在接触开放性伤口或特殊部位时才戴)首接落在李建军的颈后部。

他的触诊动作轻柔而迅捷,拇指指腹沿着颈椎棘突两侧的肌肉沟壑快速滑动、按压、感知。

只在C5-C6右侧区域,他的手指略作停顿,指腹下的力量微微加重,同时观察着李建军的反应。

“这里特别痛,对吧?

往下还窜着麻?”

张主任问。

“对对对!

就是这儿!

您按得太准了!”

李建军连忙回答,脸上带着对“老医生”的信任。

张主任又轻轻托住李建军的下颌和枕部,引导他做极其微小的、各个方向的活动,仔细体会手下关节运动的顺畅度和终末抵抗感。

尤其是向右旋转时,在很小的角度就遇到了明显的、带有弹性的抵抗。

“嗯,小关节有点‘别’住了。”

张主任做出了判断,和陈沐心里想的一样。

他对陈沐说:“小陈,看仔细了。

这种情况,需要把‘别’住的小关节‘正’回来,光揉松肌肉不够。”

接着,张主任转向李建军,语气沉稳而清晰:“李师傅,您的脖子现在有个小关节位置不太正,卡住了,所以您转不动还疼。

我需要用一种手法帮您把它调整回来。

这个手法会有点突然的‘咔哒’声,是正常的,您别害怕。

过程中我会让您配合转头,您听我口令,尽量放松,别跟我对抗,能做到吗?

如果实在紧张或者哪里不舒服,立刻告诉我。”

张主任的沟通清晰、专业,又充满人情味,既说明了必要性和原理,又充分告知了风险(可能的声响)和需要配合的事项,更重要的是给了病人随时叫停的权利。

李建军看着张主任沉稳的眼神,用力点头:“好!

张主任,我相信您!

您来吧!”

示范时刻:颈椎旋转定位扳法张主任站到李建军右侧后方(患侧后方)。

他的姿势沉稳如山,双脚自然分开,重心下沉。

1. 定位:他左手拇指指腹精准地顶压在李建军右侧C5(或C6)的横突后结节上(那个压痛点硬结处)。

陈沐看得真切,张主任的拇指定位快、准、稳,没有丝毫犹豫。

2. 固定与引导: 张主任右手掌稳稳托住李建军的下颌,同时前臂和手掌内侧轻轻扶住他的左侧颞部和枕部,形成一个稳定的支撑。

3. 预牵引与旋转: “李师傅,放松,头靠在我手上…好,现在慢慢、慢慢地向右边转头…对,就这样…再转一点点…好,停在这里。”

张主任的声音低沉而富有引导性。

在他的引导下,李建军的头部缓缓向右旋转。

当转到大约45度(即最大受限角度再稍稍过一点,达到“弹性限制位”)时,张主任果断地轻声说:“停,保持住,放松。”

4. 瞬间发力(寸劲): 就在李建军肌肉放松、头部位置固定在这一临界点的瞬间,张主任的双手协调一致地发力:* 右手(托下颌的手):轻柔而迅捷地施加一个小幅度的、向右上方的旋转提拉力。

* 左手(顶压横突的拇指):同时配合一个向前(腹侧)、向左(内侧)的短促顶推力。

这两个力量方向相反,协调同步,形成一种巧妙的旋转剪切力,作用点精准地落在目标小关节上。

“咔嗒!”

一声清脆而短促的弹响从李建军的颈部清晰地传来。

整个动作发生在电光火石之间,快得让陈沐几乎没看清发力细节,只感受到张主任身体核心瞬间的绷紧与释放,以及那声标志性的复位声响。

复位后的反应:张主任迅速松开了双手,后退半步,目光关切地落在李建军脸上:“感觉怎么样?”

李建军脸上的痛苦表情凝固了一瞬,随即变成了难以置信的惊奇。

他下意识地、小心翼翼地尝试向右转头——45度、60度、70度……几乎转到了接近正常的范围!

“哎?!

哎?!

能动了!

真能动了!”

李建军的声音充满了惊喜,他激动地来回转动着脖子,虽然还有些残余的酸胀感,但那种剧烈的牵扯痛和卡锁感消失了!

“神了!

张主任!

真神了!

刚才疼得我差点掉眼泪,这一下就松开了!

哎呀,太谢谢您了!”

张主任脸上露出温和的笑容,没有居功,反而对陈沐说:“看到没有,小陈?

这就是‘筋出槽,骨错缝’,骨头的小位置不正,把筋卡住了,也把肌肉绞紧了。

找准位置,用巧劲把它‘正’回来,筋顺了,肌肉自然就松了,活动就开了。”

他接着又对李建军叮嘱道:“李师傅,关节刚复位,周围的肌肉韧带还有点不稳,这两天注意别突然猛甩头,睡觉枕头别太高太硬。

回去可以热敷一下,如果还有点酸胀是正常的,慢慢就好了。

要是还有不舒服,随时再过来。”

“哎!

好嘞!

谢谢张主任!

谢谢小陈医生!”

李建军欢天喜地地下了床,活动着脖子,感觉重获新生。

看着李建军轻松离开的背影,陈沐站在原地,心中却掀起了惊涛骇浪。

刚才那短短几秒钟的操作,带给他的震撼是无以复加的。

他之前将近半小时的努力,揉、按、点、拿,累得额头冒汗,病人痛苦依旧。

而张主任,只用了一个精准、快速、看似轻巧的扳法,几秒钟,问题迎刃而解!

那种对手下筋骨结构的精准把握,那种对发力时机和力道的完美控制,那种瞬间判断和操作的自信……这绝不是书本上能学到的,也不是在模型上能练出来的!

这是真正的“手艺”,是千锤百炼出来的“功夫”!

挫败感像潮水一样涌来,瞬间淹没了最初的兴奋。

他自以为掌握了推拿的基础,却在最普通的落枕面前束手无策。

他引以为傲的穴位知识和手法操作,在真正的“骨错缝”问题面前,显得如此苍白无力。

他意识到,自己之前学的,不过是浩瀚中医骨伤学海洋中的一滴水。

真正的核心和难点,在于精准的正骨复位技术。

诊室里弥漫的药油味、艾灸味,此刻仿佛都带着一种沉甸甸的质感和无声的叩问。

窗外,三江市的晨雾早己散尽,阳光透过玻璃窗,在光洁的地面上投下明亮的光斑。

然而陈沐却感觉自己站在一个巨大阴影的起点——关于技艺的鸿沟,关于成长的艰难。

他低头看着自己的双手。

这双手,刚刚还自信地施展着各种推拿手法,此刻却显得那么笨拙和无力。

指腹上还残留着滑石粉的细腻触感和病人皮肤的温度。

他握了握拳,又松开。

一种强烈的渴望在心底燃烧起来:他也要掌握那看似轻巧、实则蕴含无上奥妙的正骨之术!

他要让自己的手,也能如此精准地感知、如此巧妙地复位,真正解除病人的痛苦!

“小陈,”张主任的声音将他从翻腾的思绪中拉回,“别灰心。

你刚才的处理,松解肌肉、点穴镇痛,步骤是对的,只是没触及核心。

正骨扳法,是更高阶的技术,需要扎实的基础、精准的定位和大量的练习。

急不得。”

陈沐抬起头,眼神中的迷茫褪去,取而代之的是一种前所未有的坚定:“主任,我明白了。

我想学!

我想学正骨!

请您教我!”

张主任看着年轻人眼中燃烧的火焰,欣慰地点点头:“好。

饭要一口一口吃,路要一步一步走。

先把‘摸法’练到极致。

骨头的位置、筋肉的走向、病痛的点,手底下要像长了眼睛一样清楚。

这是正骨的基础,也是灵魂。

今天下班后别急着走,我先教你‘摸法’的入门。”

“是!

谢谢主任!”

陈沐用力点头。

初诊的挫败感并未消失,但它己经转化成了一股强大的驱动力。

他知道,自己踏上的这条“骨道”,远比想象中崎岖漫长。

而此刻,这间弥漫着药香、承载着病人痛苦与期望的推拿诊室,就是他寻踪觅径的起点。

他转身走向洗手池,认真地清洗着双手,水流冲走了滑石粉,也仿佛冲走了之前的稚嫩和想当然。

镜子里映出他年轻却写满决心的脸庞。

窗外,三江市的市声隐约传来,新的一天,新的病人,新的挑战,才刚刚开始。

而陈沐知道,属于他的“骨道寻踪”之旅,也在此刻,正式启程。

---
相关推荐
  • 常梨厉晏舟结局
  • 厉晏舟棠梨大结局
  • 常梨厉晏舟乔念语后续在哪儿看
  • 常梨厉晏舟乔念语大结局22集
  • 常梨厉晏舟乔念语什么小说
  • 小说女主叫常梨
  • 常梨厉晏舟小说
  • 破案:被系统诅咒后,秦姐帅酷彪
  • 厉晏舟常梨后续大结局
  • 常梨厉晏舟乔念语小说结局
  • 常梨厉晏舟乔念语23章
  • 常梨厉晏舟乔念语后续知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