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白马踏月归・幽云埋骨地
夜风裹挟着灰烬扑在他的战甲上,如同未干的血迹。
孙坚站在帐外,手中握着一坛烈酒,坛口还在往外渗着酒液“伯珪,多留几日如何?
袁绍那厮得知王匡阴谋败露,正急着召集诸侯商议对策。”
公孙瓒系紧马鞍上的青铜扣,白马亲昵地蹭着他的手背。
穿越者的记忆如走马灯般闪过—— 历史上讨董联军即将分崩离析,此刻正是回守北疆、积蓄力量的绝佳时机。
“文台兄,酸枣非久留之地。”
他接过酒坛猛灌一口,辛辣的酒液顺着嘴角流下“袁绍表面要惩治王匡,实则想借此掌控联军。
我们若卷入其中,不过是他人手中棋子。”
话音未落,远处传来马蹄声。
袁绍的亲卫统领手持鎏金令箭,在月光下格外刺眼“公孙将军,盟主有请!”
公孙瓒与孙坚对视一眼,将酒坛重重砸在地上,坛身碎裂的声响惊飞了树梢夜枭。
袁绍的大帐内,十八盏铜灯将西周照得亮如白昼。
盟主斜倚在虎皮榻上,手中把玩着一枚刻有 “关东联军” 的玉印,金丝绣着的应龙纹在烛光下泛着冷光“伯珪贤弟,此次挫败王匡奸计,你当记首功。
不如暂留酸枣,与我共商伐董大计?”
公孙瓒盯着玉印上斑驳的血渍 —— 那是昨日孙坚部将突围时溅上的。
他躬身行礼,语气却透着不容置疑的坚决“瓒承蒙盟主厚爱,但北疆乌桓蠢蠢欲动,若此时离开,恐生变故。”
袁绍的笑意瞬间凝固在脸上,手中玉印磕在案几上发出清脆声响“区区蛮夷,怎能与讨董大业相比?
伯珪莫不是被北疆的风沙迷了眼?”
帐外忽然传来一声马嘶,公孙瓒的白马正用前蹄刨着地面,扬起的尘土在灯影里翻滚。
“盟主可知‘鹬蚌相争,渔翁得利’?”
公孙瓒抬头时,眼中闪过穿越者独有的锋芒“董卓盘踞洛阳,关东诸侯貌合神离。
此时我们拼得两败俱伤,反倒便宜了那些异族。
瓒愿回守北疆,为联军守住北大门,他日若有需要,定当挥师南下!”
帐内陷入死寂,唯有铜灯芯爆裂的声响。
袁绍盯着公孙瓒腰间那柄鎏金错银佩刀 —— 正是昨日斩杀王匡亲卫统领的兵器。
良久,他挥了挥手:“既然贤弟执意要走,我也不便强留。
来人,取二十车粮草,送公孙将军一程!”
出了辕门,赵云己牵着两匹马等候。
月光洒在他的银甲上,宛如镀了一层霜。
“将军,袁绍派人送来的粮草,怕是掺了沙子。”
年轻将领压低声音,长枪枪缨在夜风里轻轻晃动。
公孙瓒翻身上马,白马仰头长嘶:“随他去,我们星夜启程。”
马蹄声踏碎月光,队伍沿着官道疾驰。
行至易水河畔,忽有一阵怪风卷起漫天黄沙。
公孙瓒勒住缰绳,望着对岸黑压压的树林 —— 那里正是王匡残余势力的地盘。
“子龙,带三百人绕路,其余人跟我走水路。”
他拔出佩刀,刀刃映出天边翻滚的乌云。
小船在河面上颠簸,船头的火把将河水染成血色。
公孙瓒握紧船舷,穿越者的记忆再次浮现:历史上王匡余党正是在此设伏,用强弩射穿了数十艘战船。
“所有人噤声!”
他突然低声喝道,话音未落,对岸树林里便传来弓弦震动声。
密集的箭矢破空而来,公孙瓒猛地扑倒在船舱,利箭擦着他的头皮钉入船板。
“点火!”
他扯下披风裹住火把,奋力掷向岸边芦苇丛。
刹那间,火借风势,将整片芦苇荡化作火海,惨叫声混着焦糊味弥漫在夜空。
当队伍终于摆脱追兵,东方己泛起鱼肚白。
公孙瓒望着远处连绵的燕山山脉,胸中涌起一股豪情。
蓟城的轮廓渐渐清晰,城头飘扬的 “公孙” 大旗在晨风中猎猎作响。
城门口,一名士卒飞奔而来“将军!
乌桓单于亲率三万骑兵犯境,己至渔阳!”
赵云握紧长枪,银甲在晨光下闪烁:“将军,末将愿率三千铁骑迎敌!”
公孙瓒却摆了摆手,翻身下马时,靴底碾碎了路边一株野菊。
“传令下去,紧闭城门,征召青壮。”
他望着北方天际翻滚的乌云,眼中闪过一丝狠厉“乌桓来得正好,就让他们知道,白马将军的刀,不光能斩董卓的狗腿,更能削平蛮夷的头颅!”
夜幕降临时,蓟城城墙上亮起了密密麻麻的火把。
公孙瓒站在箭楼之上,手中把玩着一枚从乌桓斥候身上缴获的狼牙。
穿越者的记忆告诉他,这将是一场改变北疆格局的战役。
远处传来隐约的马蹄声,他握紧腰间佩刀,对着夜空低声呢喃:“袁绍、董卓,还有那些妄图染指中原的异族,且看我如何在这乱世,踏出一条新的路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