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噩梦凌晨三点十七分,我猛地从床上弹坐起来,冷汗浸透了睡衣。
窗外的月光惨白地铺在地板上,客厅老式挂钟的滴答声在寂静里被无限放大,
像极了噩梦里最后那个老太太咽气时的喉鸣。又是这个梦。第三次了。
梦里的场景清晰得可怕:六月中旬开始的反常高温,柏油路晒化了粘住鞋底,
超市冰柜前挤满抢冰棒的人;紧接着是毫无预兆的极寒,
零下几十度的寒风卷着冰碴子打在玻璃上,
小区里的空调外机冻成了冰雕;最后停留在我家防盗门前,
那个平时总笑眯眯送我水果的张阿姨,正举着消防斧疯狂劈砍门锁,
她儿子瘦得脱了形的脸贴在猫眼上,眼球上布满的红血丝像要渗出来。"小林,开门啊,
阿姨家小宝快冻死了,借件棉袄就行......"我盯着天花板喘粗气,
胸腔里像塞了团浸了水的棉花。作为每天被KPI和地铁早晚高峰反复碾压的社畜,
我对这种光怪陆离的梦本该一笑置之——毕竟前阵子刚通宵追完一部末世剧,
日有所思夜有所梦很正常。但当我摸到枕头下的手机,划开屏幕看到日期时,
心脏突然漏跳了一拍。三月十六日。距离梦里那场让城市瘫痪的高温,还有整整三个月。
2 那个被当成中二病晚期的预言帖这个梦真正开始让我坐立难安,是从第七次重复出现后。
梦里的细节在不断丰富:我能看清抢超市时邻居李姐头上别着的珍珠发卡,
能闻到高温天垃圾站飘来的酸腐味,甚至能数清极寒来临时,
窗玻璃上冻出的冰花有十二道分支。最诡异的是,
每次惊醒的时间都精准地停在凌晨三点十七分。周五晚上加完班,我顶着黑眼圈瘫在地铁上,
鬼使神差地打开了那个平时只用来摸鱼的小众论坛。首页飘着个热度不高的帖子,
标题是《坐标北纬30度,预警未来六个月极端气候事件》,发帖人ID叫"守夜人07"。
点进去的时候,底下只有二十多条回复,一半是嘲讽楼主"中二病没救了",
一半在讨论哪种末日武器更实用。楼主的正文很简短,只列了三个时间点:6月15日起,
全国范围内将出现持续47天的极端高温,最高气温突破53℃,电力系统大面积瘫痪。
8月1日零时,气温骤降至-80℃以下,极寒天气将持续至少三个月,伴随暴风雪。
11月之后......后面的内容被模糊处理,
隐约能看到"资源枯竭""秩序崩塌"的字眼。我握着手机的手指突然开始发抖。
这三个时间点,和我梦里的场景分毫不差。往下翻回复,
有人说楼主是蹭最近异常天气的热度,有人扒出楼主过去发过不少类似预言帖但都没应验,
还有个ID叫"老冰棍爱好者"的网友开玩笑:要是真有47天高温,
我囤的那些雪糕不得化在冰箱里?关掉论坛时,地铁刚好到站。晚高峰的人潮涌过来,
我被挤在中间,后背贴着别人汗湿的衬衫,突然觉得呼吸困难。那天晚上的梦变得格外漫长,
我甚至"看"到自己因为没囤够燃料,在极寒天里缩在被子里发抖,
最后被冻僵的手指连打火机都按不动。第二天一早,
我做了个让自己都觉得离谱的决定:请假去超市。站在日用品区货架前,
我盯着标价29.9元的应急蜡烛发愣。理智告诉我这是在为虚无缥缈的梦买单,
但昨晚梦里那种深入骨髓的寒冷,又像冰锥一样扎着后颈。最终我抓了十盒蜡烛扔进购物车,
又顺手拿了两打打火机。结账时,收银员扫到那堆蜡烛时多看了我两眼:妹子,
家里要停电啊?我扯了个谎:准备露营用的。走出超市时,阳光正好,街上行人步履匆匆,
写字楼玻璃幕墙反射着蓝天白云。我拎着那袋应急物资,突然觉得自己像个精神失常的傻瓜。
3 当"异常"变成常态真正让我开始系统性囤货的,是三月底那场突如其来的倒春寒。
清明节前三天,天气预报说最高气温28℃,我穿了条连衣裙上班,结果中午突然下冰雹,
鸽子蛋大的冰粒砸在窗台上噼啪作响,气温断崖式跌到6℃。办公室里一片哀嚎,
大家都在刷手机上#百年一遇倒春寒#的热搜,只有我盯着窗外的冰粒,
想起了梦里8月1日那场毫无预兆的降温。那天晚上,
我在论坛里又找到了"守夜人07"的帖子。时隔半个月,回复已经涨到了三百多条,
最新的评论里开始出现质疑的声音:“楼主出来说说,最近这天气是不是有点邪门?
我们这四月飞雪了。”“楼上+1,南方这边连续三周暴雨,水库都快溢了。
”“有没有可能是气候变化?别自己吓自己了。
”楼主在三天前更新了一段话:“高温不是结束,是开始。当你们发现自来水有铁锈味,
便利店的矿泉水开始限购时,记得看看窗外的太阳——它已经不是以前的样子了。
”我对着屏幕坐了整夜。凌晨五点,我打开Excel,开始列清单。
作为月薪八千、扣除房租只剩五千的社畜,我的囤货计划必须精确到每一分钱。
:水:桶装纯净水保质期长、瓶装矿泉水方便携带、大型储水桶2个100L的,
放在阳台、净水片以防万一。食物:压缩饼干保质期3年,
买了20箱、罐头肉类、水果、蔬菜都要,
算着天数买了够吃半年的、米面油真空包装的大米和面粉各50斤,
桶装油4桶、脱水蔬菜网购了十大包、巧克力和能量棒高热量,关键时刻能救命。
家庭装、碘伏、酒精、纱布、创可贴塞满了一个急救箱、维生素片防止营养不良。
写完这三栏,我算了下总价,倒吸一口凉气——光是这些基础物资,
就已经超过了我所有的积蓄。我咬咬牙,打开了信用卡APP。接下来的日子,
我活得像个精密的囤货机器。每天下班绕路去不同的超市,今天买两袋盐,明天带几包糖,
周末就窝在网上刷临期食品折扣店。为了不引起邻居怀疑,快递都寄到公司,
然后趁加班没人的时候塞进背包分批带回去。有次同事看到我背包鼓得像座小山,
好奇地问:林晚,你这是准备搬家啊?我笑着晃了晃手里的纸箱:帮我妈买的特产,
她让我寄回去。其实箱子里装的是三十包卫生巾和二十卷卫生纸。在梦里,
这些日用品后来比食物还金贵。家里的空间在以肉眼可见的速度被填满。
客厅的茶几被搬到墙角,取而代之的是堆到天花板的压缩饼干箱,外面罩上了厚厚的防尘布,
看起来像一堆旧家具。阳台封死了一半,用厚实的窗帘遮挡,里面放着储水桶和两箱瓶装水。
衣柜里一半的衣服被清出来,换成了羽绒服、冲锋衣和加绒裤——我甚至网购了两件军大衣,
虽然丑,但梦里那零下几十度的寒风,可不管你穿得好不好看。最费钱的是能源和保暖设备。
我花三千块买了台小型发电机,又咬牙买了十个太阳能充电板,虽然是二手的,
但是价格能便宜一半,每天下班就蹲在阳台组装,手指被零件划得全是口子。
还买了五床最厚的棉被,三条电热毯,以及二十个热水袋,虽然知道高温时用不上,
但在之后的极寒天里这些就是能救命的东西。我妈打电话来时,
我正跪在地上给防盗门加装第二道锁。“囡囡,你最近怎么总不接电话?是不是工作太累了?
”电钻的声音太大,我扯着嗓子喊:“妈,我挺好的,最近在搞装修,加固一下门窗,
前阵子小区不是进小偷了嘛。”这话倒是没撒谎。去年冬天我们小区确实遭过贼,
我当时就换了C级锁,现在再加装一道防爆链,心里稍微踏实点。“装修也别太累,
我妈在那头絮叨,对了,你王阿姨说给你介绍个对象,周末......”“妈,
我这边忙着呢,先不说了啊!”我匆匆挂了电话,看着满地的零件突然鼻子发酸。
如果末世真的来了,我该怎么告诉她?又能保护她吗?那天晚上,我给家里转了两万块钱,
备注是提前给您和爸的养老钱。然后翻出通讯录里那个几乎没联系过的表哥电话,
他在老家开超市,向他订了五十箱方便面和三十箱火腿肠,还有面包牛奶等各三十箱,
让他帮忙存着,晚点我爸妈去帮我取,跟他说是帮公司采购茶水间库存。做完这些,
我卡上只剩下八百块。距离6月15日,还有58天。4 高温如期而至六月初,
天气预报开始频繁出现"38℃""40℃"的字眼。超市里的空调区挤满了人,
矿泉水货架每天都被扫空,新闻里开始报道"用电负荷创历史新高"。小区业主群里,
大家讨论的话题从"哪家外卖好吃"变成了"怎么省电"。“我家空调昨天坏了,
修空调的排到三天后了!”“物业通知说要分时段停电,大家储点水啊。
”“有没有人囤了冰杯?求转几个!”我看着这些消息,把最后一箱罐头塞进床底。
三个月来,我瘦了十五斤,每天下班不是在囤货就是在去囤货的路上,信用卡欠了三万,
但看着满满一屋子的物资,心里却有种诡异的安全感。6月15日那天,我特意请假在家。
早上七点,阳光已经刺眼得让人睁不开眼,温度计显示室内温度28℃。到了中午,
窗外的空气开始扭曲,像被火烤着的塑料布。手机弹出高温红色预警:今日最高气温48℃,
请市民减少外出。下午三点,我家的空调突然停了。紧接着,整栋楼都响起了惊呼声。
我走到阳台,撩开窗帘一角,摸着储水桶的外壳,温度已经有些烫手。
打开收音机特意买的老式收音机,怕手机没信号,
里面传来断断续续的播报:本市电力系统受极端高温影响,出现大面积故障,
预计恢复时间......待定......请市民做好防暑降温措施,
节约用水......高温,真的来了。第一个星期,小区里还算有序。
大家聚在业主群里互通消息,谁家有多余的冰块分一点,哪家有发电机借出来给冰箱供电。
有天下午,对门的张阿姨敲我门,手里端着盘切好的西瓜。“小林,在家呢?
”她的声音隔着门板传来,带着惯常的和善。“我儿子单位发的西瓜,给你送点尝尝。
”我透过猫眼看到她身后空无一人,手里的西瓜确实冒着丝丝凉气。现在冰块比黄金还贵,
她居然舍得用来冰镇西瓜?我没有开门,只是隔着门板回应:“谢谢阿姨,不用了,
我不太舒服,正在睡觉呢。”门外沉默了几秒,张阿姨的声音再次响起,
带着一丝试探:“小林啊,你这门怎么锁得这么严实?是不是囤了不少东西?
早知道我也跟你学学,现在超市啥都买不到了。”我心脏一紧,
语气尽量自然:“哪能啊阿姨,我就是怕热,关着门凉快些。您快回去吧,外面太热了。
”又听了会儿动静,确认她脚步声远去,我才靠在门上长长舒了口气。
客厅里那些被布盖着的物资,仿佛瞬间有了重量。第二周,情况开始恶化。
自来水变得又黄又腥,放出来的水里能看到铁锈渣。业主群里吵翻了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