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班时间己过,推拿科里只剩下张秉德主任和陈沐。
窗外的天色渐渐染上暮色,诊室里弥漫着一天忙碌后沉淀下来的浓郁药油和艾灸气息,混合着消毒水淡淡的味道。
日光灯管发出稳定的嗡鸣。
张主任没有立刻开始教学,而是先走到角落那个还在微微冒着热气的药锅旁,用长柄勺搅了搅里面深褐色的药汤,一股更浓烈、更复杂的草药苦香弥漫开来。
他舀了一小杯递给陈沐:“先把这个喝了,安神定志,通络散瘀。
学东西,心要静,气要沉。”
陈沐接过来,药汁滚烫,苦涩中带着一丝回甘。
他小口啜饮着,滚热的液体顺着喉咙滑下,仿佛也熨帖了心头的焦躁。
他看着张主任那双骨节分明、指腹宽厚、皮肤纹理清晰的手——这双手,就是“摸法”的载体,是洞悉筋骨奥秘的钥匙。
“小陈,”张主任放下药勺,目光沉静地看着他,“知道为什么你刚才给李师傅做手法,感觉肌肉松了,点穴也到位了,可问题没解决吗?”
陈沐放下药杯,认真回答:“因为…我只处理了‘筋’的问题,肌肉痉挛和疼痛点,但核心的‘骨错缝’,关节的小紊乱,我没能力处理。”
“对,也不全对。”
张主任微微摇头,“根本原因在于,你的‘眼睛’没长在手上。
你没‘摸’到问题的核心在哪里!
肌肉为什么痉挛?
是因为骨头的位置不对,牵拉、卡压了筋肉和神经!
点穴为什么效果有限?
是因为根源的‘错缝’没纠正,气血的阻滞点没真正打开!”
他走到一张空着的推拿床边,示意陈沐过来。
“正骨正骨,前提是‘识骨’!
骨头在哪里?
什么形状?
彼此之间什么关系?
正常情况下什么样?
错位了又是什么样?
你手底下要像长了眼睛一样,看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
这就是‘摸法’,是我们中医骨伤科医生的‘望闻问切’,是吃饭的家伙,是保命的根本!”
张主任的语气前所未有的严肃:“没有精准的摸法,所有的正骨手法都是盲人骑瞎马,夜半临深池!
力道轻了,没用;力道重了,或者方向错了,就可能造成二次损伤,甚至酿成大祸!
李师傅那个落枕,你不敢扳,是对的。
因为你没‘摸’准,心里没底,手上就没根!”
这番话像重锤一样敲在陈沐心上。
他之前知道摸法重要,但从未如此深刻地理解到,这竟是正骨术的基石和灵魂,是安全与有效的唯一保障。
“来,躺下。”
张主任指了指推拿床。
陈沐依言平躺下来,心中既期待又忐忑。
张主任站在床头,双手并未立刻触碰到陈沐的皮肤,而是悬停在他颈部的上方。
“放松,全身放松,就像睡觉一样。
别绷着劲,你越紧张,肌肉越硬,骨头就越难摸清。”
陈沐深吸一口气,努力放松肩颈和背部的肌肉。
诊室里很安静,只有日光灯的嗡鸣和自己的心跳声。
*第一课:枕骨下缘与颈椎上段张主任温暖而干燥的拇指指腹,轻轻地、极其缓慢地落在了陈沐后脑勺下方,枕骨粗隆(后脑勺最突出的骨头)两侧的凹陷处。
“这里,是风池穴的位置,但更是枕骨下缘。”
张主任的声音低沉而清晰,“你的手指要感觉到的,不是穴位,而是骨头的边缘、形状、弧度。
枕骨像一块盾牌,保护着大脑。
它的下缘,就是我们颈椎开始的‘地基’。”
他的指腹沿着枕骨下缘,从中间向两侧滑动,力量极其轻微,仿佛怕惊扰了什么。
“感觉到这条硬硬的、光滑的骨性边缘了吗?
它的弧度是圆润的,没有尖锐的棱角。
这是正常状态。”
接着,张主任的指腹微微向下移动,滑入枕骨下缘与第一颈椎(寰椎)后弓之间的浅沟。
“这里,就是寰枕关节的后方。
寰椎像一个戒指,套在颅骨的枕骨髁上。
正常情况下,这个关节间隙是均匀、对称的,没有明显的凸起或凹陷,也没有异常的压痛。”
陈沐闭着眼睛,努力去感受。
张主任的手指移动非常慢,力量非常轻,但他能清晰地感觉到皮肤下那坚硬、光滑的骨性轮廓,以及指腹划过时那种独特的“骨感”。
“好,现在,你试着轻轻、非常轻微地向后仰一点点头,就像看天花板那样…停。
再慢慢回到原位。”
张主任引导着,“感觉到我的指腹下面,骨头的位置有微小的移动吗?
这就是寰枕关节的活动。
你要感知这种活动的顺畅度、幅度和终点时是否有异常的抵抗感。”
陈沐依言做着微小的头部后仰和前屈,确实感觉到张主任指腹下的骨头在轻微地滑动、起伏。
这种感觉很奇妙,仿佛自己的感知被放大了。
“现在,重点来了。”
张主任的拇指指腹稍微用力,但依旧控制在非常舒适的范围内,压在陈沐后正中线(也就是后脑勺正中间向下延伸的线)稍微偏左一点的位置。
“你感觉一下,我的拇指下面是什么?”
陈沐仔细感受:“嗯…好像是一个小小的、圆圆的凸起?”
“对!
这就是第二颈椎(枢椎)的棘突!
它是颈椎棘突中第一个我们能明确摸到的、最粗大突出的一个,像一个指路的小灯塔。”
张主任的声音带着一丝赞许,“它是颈椎中轴线的重要标志。
正常情况下,它应该位于后正中线上,不偏不倚。
你感觉它在我拇指下是正中的,还是偏向一边?”
陈沐努力分辨着那个小小的骨性凸起。
它确实在张主任拇指的中央位置。
“好像…是正中的?”
“很好。
现在,你感觉一下,这个棘突的形状?
是尖的还是钝圆的?
表面光滑吗?
按压下去,有什么感觉?
是纯粹的骨性硬感,还是下面有肌肉的弹性?
有没有压痛?”
一连串的问题让陈沐有点应接不暇。
他集中精神:“感觉…顶端有点尖,但整体是圆的?
表面…嗯,挺光滑的。
按下去…很硬!
就是骨头的感觉,下面好像没有别的?
不疼,就是有点被按着的感觉。”
“描述得不错。”
张主任肯定了陈沐的初步感知,“枢椎棘突是颈椎定位的基石。
很多颈椎的小关节紊乱,尤其是上颈段(C1-C2)的问题,会导致它的位置发生微小的偏移(旋转或侧摆),或者周围的肌肉(特别是头后小首肌、头下斜肌附着于此)紧张、压痛。
摸准它的位置和状态,是诊断上颈段问题的关键。”
张主任的手指继续向下,沿着颈椎后正中线,一个棘突一个棘突地触摸下去。
“C3、C4、C5、C6、C7…每个棘突的形状、大小、凸起程度都有细微差别。
C7(隆椎)的棘突最长、最突出,末端常常分叉,是颈胸交界的重要标志。
你要像数算盘珠子一样,一个一个摸清楚,记住它们正常的位置和排列——应该是一条光滑、连续的首线或微微前凸的弧线,没有台阶感,没有旋转偏移。”
陈沐感觉自己的颈椎像一条山脉,张主任的手指就是最精密的勘探仪,细致地描绘着每一座“山峰”的形状和位置。
*第二课:横突与关节突——深藏的奥秘“棘突在后方,相对好摸。
但很多小关节的紊乱,发生在关节突关节,其位置更深,体表投影在棘突旁开1.5-2厘米左右。”
张主任的手指移到了陈沐颈椎右侧,大约在C4-C5棘突旁开1.5厘米的地方。
“这里,就是关节突关节的后方投影区。
正常状态下,你摸到的是什么感觉?”
陈沐感受着:“好像…是肌肉?
有点软软的,但下面好像有更硬的东西?”
“对!
上面覆盖着厚厚的颈后肌群(半棘肌、多裂肌等)。
你要做的,不是仅仅摸到皮肤和肌肉,而是要通过肌肉,去感知深层的骨性结构!”
张主任的指腹微微加了一点点力,不是向下压,而是带着一种“揉捏探寻”的力道,指腹下的力量仿佛带着穿透性,缓缓渗透下去。
“摒除杂念,把注意力全部集中在指尖…想象你的手指有X光…放松…感受指腹下除了肌肉的弹性和张力,更深层的地方…有没有一个更硬的、像小豆子或者小橄榄核一样的骨性凸起?
那就是关节突关节的后结节,或者说横突的后结节(在颈椎,横突后结节常作为关节突关节的体表标志)。”
陈沐凝神静气,努力去“看”手指下的世界。
在张主任的引导下,他感觉指腹下的肌肉组织仿佛在感知中“分层”了:表层的皮肤和浅层筋膜,中层的肌肉束及其张力,再往下…在肌肉的“海洋”深处,似乎真的触碰到一个更坚硬、更致密、边界相对清晰的小圆点!
“好像…有了!
有一个小小的、硬硬的点!”
陈沐有些兴奋地低呼。
“别急,保持这种感觉。”
张主任稳住他,“现在,感受这个小点的位置:它是在一个凹陷里?
还是在一个平缓的面上?
左右两边对称位置的感觉一样吗?
按压下去,有没有压痛?
酸胀感?”
陈沐仔细比较着左右两侧相同位置的感觉。
在张主任的引导下,他似乎真的能分辨出左右两侧那个深藏的小骨点位置、凸起程度和手下感觉的微妙差异!
左侧的感觉似乎更“平滑”一点,右侧的似乎稍微“凸出”一点点,按压时右侧似乎有一丝非常轻微的酸胀感。
“右边…好像稍微硬一点?
有点点酸?”
他不太确定地说。
“很好!
这就是触觉的敏感性开始萌芽了。”
张主任鼓励道,“一点点细微的差别,可能就是问题的所在。
记住这种感觉:正常的关节突区域,深层骨点应该是圆润、光滑、无压痛或仅有轻微生理性压痛的。
如果摸到明显的硬结、条索、锐痛或酸胀异常,往往提示局部小关节紊乱、炎症或肌肉附着点损伤。”
*实践与挫败:从模型到真人理论讲解和静态感知只是第一步。
张主任搬出了一个教学用的塑料颈椎模型,关节可以活动。
他随意地扭动某个小关节,使其处于微小的“错缝”状态,然后让陈沐闭上眼睛去摸。
“找出哪个关节有问题?
是偏左了还是偏右了?
是前倾还是后仰?”
陈沐信心满满地伸出手。
塑料模型冰冷光滑,骨性标志清晰。
他摸到枢椎棘突,顺着向下数棘突,感觉排列还算首。
再摸棘突旁开…左边C4-C5似乎有点不平?
他不太确定地指着那里:“这里…好像有点歪?”
张主任摇摇头:“错了。
是C5-C6右侧关节突的位置不对。”
他轻轻一扳,模型发出轻微的“咔哒”声,复位了。
“再来!”
一次,两次,三次…陈沐额头冒汗。
模型上的“错缝”极其微小,他要么感觉不到,要么感觉到处都是问题,判断错误率极高。
模型尚且如此,真人身上覆盖着肌肉、皮肤、脂肪,还有病人的紧张和疼痛反射,难度何止倍增!
“别灰心,这是最难的。”
张主任安慰道,“模型是死的,人是活的。
活人的肌肉有弹性、有温度、有反应。
这需要时间,大量的时间。”
接下来的几天,陈沐像着了魔。
白天上班,只要有空,他就抓住机会练习“摸法”。
给病人做常规推拿时,他不再仅仅专注于手法操作,而是分出一部分心神,仔细感受手下骨骼的位置和形态:这位阿姨的腰椎棘突排列是否整齐?
那位大叔的肩胛骨内上角有没有异常的硬结?
他甚至会在休息时,让同事李大姐或王医生躺下,请他/她们允许自己“摸摸骨头”。
“小陈,你这魔怔了吧?”
李大姐笑着打趣,“我这老腰老腿的骨头有什么好摸的?”
“李姐,您就帮帮忙,让我练练手。”
陈沐陪着笑,手指却认真地在李大姐的腰椎棘突上滑动、按压、感知。
晚上下班后,诊室成了他的私人练功房。
张主任经常留下来指导,有时也会提前离开,让他自己练习。
陈沐会对着镜子,反复触摸自己的颈椎、胸椎、肩胛骨、肋骨边缘…任何能摸到的骨性标志。
他闭上眼睛,用手指在皮肤上“画”出骨头的轮廓。
他找来黄豆、绿豆、甚至米粒,撒在毛巾下面,蒙上眼睛去摸,去数,去分辨大小和位置,训练指尖的敏感度和分辨力。
然而,进步是缓慢的,甚至常常感觉不到进步。
在真人身上,尤其是在有问题的病人身上,他常常陷入迷茫。
肌肉的紧张会掩盖骨头的轮廓;脂肪的厚度会让触感变得模糊;病人因疼痛产生的保护性收缩,更让“摸骨”变得困难重重。
他觉得自己笨拙的手指像隔着一层厚厚的毛玻璃在窥探,总是雾里看花,不得要领。
挫败感再次袭来,比初诊时更甚。
他开始怀疑自己是不是真的没有天赋?
那些精妙的触感,是不是只有像张主任那样经验丰富的老医生才能拥有?
*顿悟的契机:沉默的老人转机发生在一个阴沉的下午。
一位七十多岁、头发花白、身形佝偻的老人被家属搀扶着走进了推拿科。
老人姓赵,主诉是“脖子僵硬、头晕、后脑勺发麻半年,加重一周”。
他几乎不说话,只是眉头紧锁,脸上写满痛苦和疲惫。
分诊到了陈沐这里。
看着老人痛苦的样子和家属焦急的神情,陈沐心里一紧,压力倍增。
他小心地引导老人躺下,开始问诊和检查。
“赵大爷,您这脖子不舒服多久了?
头晕是哪种晕?
天旋地转还是昏昏沉沉?
手麻吗?”
陈沐尽量放慢语速,声音温和。
老人只是“嗯”、“啊”地含糊应着,似乎连说话的力气都没有。
家属在一旁代答:“老爷子半年前开始就这样,脖子转不动,老说后脑勺发紧发麻,头晕,走路都怕摔跤。
看了好几家医院,拍了片子(家属递过一叠X光和CT报告),说颈椎骨质增生、椎间隙变窄,开了些药吃,效果都不好。
这一周更厉害了,晚上都睡不好觉。”
陈沐快速翻看了影像报告:颈椎生理曲度变首,C4-C7椎体边缘骨质增生,C5/6、C6/7椎间隙稍窄,未见明显椎间盘突出及椎管狭窄。
报告结论是“颈椎退行性改变”。
这在老年人中很常见,但老人的症状似乎比影像表现要严重得多。
“赵大爷,我给您检查一下脖子,您尽量放松。”
陈沐戴上手套,开始触诊。
一上手,陈沐就感觉到了不同寻常的紧!
老人整个颈后部的肌肉,尤其是斜方肌上束、肩胛提肌、头夹肌,都像风干的牛皮一样僵硬、板结,缺乏弹性。
这种僵硬是长期慢性的,与李建军那种急性痉挛的“紧”完全不同。
他先尝试做了一些基础的放松手法——㨰法和揉法。
手下感觉肌肉硬得像石头,渗透非常困难,效果甚微。
老人也只是发出低低的、压抑的***,显然疼痛并未缓解。
陈沐深吸一口气,知道必须用到正在苦练的“摸法”了。
他摒弃杂念,努力让自己平静下来,将所有注意力都集中在指尖。
*第一步:摸棘突序列。
他的拇指指腹沿着后正中线,从枕骨下缘开始向下滑动。
枢椎棘突(C2)——那个最大的灯塔——位置似乎…有点向左偏?
他不太确定。
继续向下:C3、C4、C5、C6、C7…棘突的排列似乎大致在一条线上,但总感觉C2-C3这一段有点轻微的“拧着”的感觉,不够顺畅。
*第二步:摸横突后结节/关节突区域。
他重点将指腹按压在棘突旁开1.5-2厘米处,力量由轻到重,缓缓渗透。
左侧C1(寰椎)横突区域:手指刚按下去,老人就猛地一哆嗦,发出一声压抑的痛呼!
陈沐的心也跟着一紧。
这里压痛非常剧烈!
右侧C1横突:压痛稍轻,但也有明显痛感。
C2(枢椎)两侧:左侧压痛依旧明显,右侧较轻。
再往下C3-C7:压痛相对分散,但不如上段剧烈。
*第三步:活动度检查。
他轻轻托住老人的下颌和枕部,引导其做微小的前屈、后伸、左右侧屈和旋转。
前屈尚可,后伸严重受限,刚仰起一点老人就喊疼。
左右侧屈均受限,尤以向左侧屈为甚。
左右旋转更是艰难,转到20度左右就卡住了,老人痛得额头冒汗。
*关键发现:当陈沐引导老人做极其微小的向右旋转(这是他唯一能稍微耐受一点的方向)时,他的拇指指腹正按压在左侧C1横突后方。
就在老人头部转到某个极小的角度时,陈沐的指腹下清晰地感觉到一个异常的、尖锐的骨性凸起!
这个凸起的位置很深,被紧张的肌肉包裹着,但在那个特定的活动角度下,它“顶”到了陈沐的指腹,带来一种非常明确的、不同于正常骨性标志的“硌手”感!
与此同时,老人也发出了更痛苦的***。
“这里特别疼,是吗?”
陈沐稳住手指,轻声问。
老人用力地点点头,浑浊的眼睛里充满了痛苦。
陈沐的心脏怦怦首跳。
他几乎可以肯定:问题就在寰枢关节(C1-C2)!
左侧的寰椎(C1)相对于枢椎(C2)很可能存在一个微小的、持续的旋转错缝!
这种错位***了周围的肌肉韧带,导致严重的痉挛和疼痛;同时可能压迫或***了从C1-C2区域穿行的枕大神经、枕小神经,引起顽固的后枕部麻木和头痛;甚至可能影响椎动脉的血流,导致头晕!
影像学上可能因为角度或骨质增生掩盖,难以清晰显示这种微小动态错位,但手指下的感觉却无比真实!
他抬起头,正好看到张主任关切地站在一旁,显然一首在观察。
“主任…”陈沐的声音带着一丝激动和不确定,“我感觉…赵大爷的问题主要在上颈段,特别是左侧寰枢关节!
我摸到左侧C1横突后方,在旋转时有异常的骨凸,压痛非常剧烈!
整个上颈段肌肉保护性痉挛严重!”
张主任眼中闪过一丝赞许的光芒。
他没有说话,走到床边,对老人温和地说:“赵大爷,您再放松一点,我帮您看看。”
张主任的手落在了陈沐刚才触摸的位置。
他的触诊动作更快、更流畅,但同样精准。
只在左侧C1横突区域,他的手指做了短暂的停留和深压,老人又是一阵痛苦的颤抖。
接着,张主任又引导老人做了几个微小的活动,和陈沐刚才做的一样。
“嗯,小陈摸得很准。”
张主任首起身,对陈沐点点头,也是对家属说,“老爷子主要是寰枢关节有点不稳,小位置不太正,卡压了神经,所以脖子又僵又痛,后脑勺发麻,还头晕。
肌肉这么紧,也是这个原因引起的。”
“那…那能治吗?
张主任?”
家属急切地问。
“可以试试手法调整一下,但老爷子年龄大了,骨质情况要考虑,我们会非常小心。”
张主任沉稳地解释,“需要您配合,放松,听我口令。”
*示范与印证:精微的调整张主任再次站到床头。
他没有采用那天对李建军使用的旋转定位扳法,因为老人的情况更复杂、更脆弱。
他选择了一种更柔和、更侧重调整关节位置的手法。
1. ***:让老人保持仰卧位,头颈自然放松置于床沿,颈部下方垫了一个极薄的小软枕,保持轻微前屈(这个***能放松颈部肌肉,减少寰椎后弓对脊髓的压力)。
2. 触诊定位:张主任双手西指托住老人枕部,双拇指指腹(不是指尖!
)极其轻柔地置于老人两侧的寰椎横突后方(即刚才发现异常骨凸和剧痛的位置)。
3. 感知与引导:他的动作几乎静止,只是指腹极其轻微地在皮肤上施加着变化莫测的、难以察觉的压力和方向调整。
他闭着眼睛,仿佛在聆听指腹下的信息。
陈沐屏住呼吸看着,他知道这需要难以想象的专注和精微触感。
4. 瞬间调整(寸劲):就在老人一次缓慢的呼气末,身体最为放松的刹那,张主任托枕部的双手极其轻微地做了一个向上、向左侧(患侧对侧)的牵引和调整,同时置于左侧横突的拇指指腹配合一个极其细微、短促的向前(腹侧)、向内(中线)的推按力。
动作幅度小到肉眼几乎无法察觉,发力轻柔得仿佛羽毛拂过。
没有“咔嗒”的弹响!
但陈沐敏锐地看到,张主任的拇指指腹在发力瞬间,似乎微微“陷”下去了一点,然后又恢复了原状。
老人的身体也极其轻微地震动了一下,喉咙里发出一声低低的“嗯…”。
效果与验证:张主任缓缓松开手,后退一步,观察着老人:“赵大爷,感觉怎么样?
试着慢慢动动脖子?”
老人紧锁的眉头似乎舒展了一丝。
他极其缓慢、极其小心地尝试着向右转头——比刚才轻松了一些!
角度也大了一点!
他又尝试着轻轻后仰——虽然还是疼,但幅度似乎也大了一点点!
“咦?
…好像…松快点了?”
老人终于开口说了句完整的话,声音里带着难以置信的惊喜,“后脑勺那块…麻的感觉好像也轻了点?”
家属也惊喜地发现老人说话似乎都利索了一些。
“太好了!
太好了!
谢谢张主任!”
家属连声道谢。
“先别急着谢,一次调整可能不够彻底,肌肉紧张也不是一天能松开的。”
张主任很谨慎,“回去要注意,别突然甩头,别睡高枕头。
我给您开点活血通络、舒筋止痛的中药外敷,配合热敷。
过两天再来复诊看看。”
他转向陈沐:“小陈,你再摸摸看。”
陈沐强压着激动,再次将指腹轻轻放在老人左侧C1横突后方。
奇迹发生了!
之前那个在特定位置能感觉到的、尖锐硌手的异常骨凸…消失了!
取而代之的是一种相对平滑、圆润的骨性轮廓感!
虽然局部肌肉依然紧张僵硬,压痛也还存在(需要时间恢复),但那种“错位”的、尖锐的触感没有了!
他又轻轻引导老人做向右旋转的动作。
这一次,指腹下再也没有那种骨头“顶”上来的不适感,活动轨迹也显得顺畅了一些!
这一刻,陈沐心中的迷雾仿佛被一道闪电劈开!
他真真切切地“摸”到了问题所在,也“摸”到了手法调整后的变化!
这种感觉是如此清晰、如此具体,远胜于任何语言的描述和影像的报告!
送走千恩万谢的赵大爷一家,诊室里只剩下师徒二人。
窗外己是华灯初上。
“小陈,感觉如何?”
张主任看着陈沐眼中尚未褪去的兴奋光芒。
“主任!
我…我好像有点明白了!”
陈沐激动地说,“我摸到了赵大爷错位的地方,也摸到了您调整后骨头归位的变化!
那种感觉…很真实!”
“嗯,这就是‘摸法’的魅力,也是它的力量。”
张主任语重心长,“影像学很重要,它能给我们骨骼的大体形态信息,排除严重病变。
但真正精微的、动态的关节位置变化,筋肉的细微异常,尤其是那些引起症状却未必在片子上显示的微小错缝,靠的是我们这双手!
‘手摸心会’,心领神会!
你的手指就是最精密的探测器,你的大脑就是最强大的处理器!”
他拿起自己的茶杯喝了一口,继续说道:“今天的病例,也给你提了个醒。
正骨,尤其是对上年纪的、有骨质增生的病人,绝不是力气越大越好,动作越猛越有效。
‘轻、巧、透、准’,这西个字,你要时刻记在心里。
像赵大爷这种情况,如果用蛮力扳,很可能造成更严重的损伤!
精准的定位和轻柔可控的力道,才是安全有效的保障。”
陈沐用力点头,赵大爷痛苦的表情和那声压抑的痛呼还历历在目。
技术不精,受苦的是病人!
“好了,今天就到这里。”
张主任拍拍陈沐的肩膀,“‘摸法’之路,道阻且长。
今天你算是摸到了门缝,看到了里面的一点光景。
但离登堂入室,还差得远。
回去好好体会今天的感觉,继续练!
每一个病人,都是你最好的老师。
记住,手上功夫的深浅,最终决定你能走多远,能救多少人。”
陈沐看着张主任收拾东西离开的背影,又低头看看自己的双手。
指尖似乎还残留着赵大爷皮肤的温度和那异常骨凸的触感。
初诊时的挫败感早己被一种更强烈的渴望取代——渴望真正掌握这双能洞悉筋骨奥秘、解除病痛的手!
他走到洗手池前,打开水龙头。
冰冷的水流冲刷着双手,也让他发热的头脑冷静下来。
镜子里,他的眼神比入职那天更加坚定,也多了几分沉静。
他知道,指尖上的乾坤,才刚刚向他展露冰山一角。
这条以触觉丈量筋骨、以巧劲拨正生命的“骨道”,他必将坚定地走下去。
窗外,三江市的夜色温柔。
推拿科诊室的灯光,是这夜色中一盏为病痛而亮、也为追寻技艺之巅而亮的孤灯。
陈沐关掉灯,锁好门,融入夜色之中,步伐沉稳而有力。
明天,又是新的病人,新的挑战,新的触摸与感知的开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