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关破人亡,星火夜奔

>>> 戳我直接看全本<<<<
一、仙霞关降旗九月廿八,仙霞关的晨雾还没散尽,郑芝龙站在关城垛口,望着关外那片蔓延至天际的清军营帐,喉结滚了滚。

昨夜,他收到了博洛的最后通牒——用箭射上城的白布上,只写着两句话:“献关者,爵禄世袭;抗命者,鸡犬不留。”

布帛一角还沾着暗红的血渍,像是在嘲笑他这几个月的“观望”。

“父亲,不能降!”

郑成功的声音带着哭腔,他手里攥着一封刚从延平送来的急报,纸页被捏得发皱,“隆武帝亲书,说‘仙霞关在,闽地存;关破,则先帝陵寝难保’!

咱们世受国恩……国恩?”

郑芝龙猛地转身,玉带撞击甲胄的脆响在空荡的箭楼里回荡,“隆武帝给了我什么?

除了空头支票,就是猜忌!

黄道周那个老匹夫,天天在朝堂上说我‘拥兵自重’,若不是我在泉州养着十万水师,他早被清军砍了脑袋!”

他指着关外,“你看清楚,那是镶白旗的主力!

图赖的骑兵昨天己经踏平了杉关,离这儿只有五十里!

咱们守得住吗?”

郑成功梗着脖子:“守不住也要守!

就算战死,也不能落个‘降贼’的骂名!”

“骂名?”

郑芝龙冷笑,从怀里掏出一封密信,“你以为只有博洛在找我?

南京的洪承畴、北京的多尔衮,哪个没给我递过话?

他们许我‘闽粤总督’,辖三省军政,比隆武帝的‘定国公’实在多了!”

他把信扔在地上,“你要守,自己守!

我郑芝龙的家底,不能赔在这破关里!”

正说着,关外突然传来一阵震天的鼓声。

郑成功扑到垛口,只见清军营中竖起了一面黑旗,旗下骑兵列成三排,马蹄踏着晨露,铁甲在雾中泛着冷光。

而更让他心胆俱裂的是——关下的溪涧里,飘来数十具尸体,都是他派去“请援”的信使,每人的脖子上都插着一支箭,箭尾系着“降”字布条。

“父亲!”

郑成功的声音发颤,“他们在杀信使立威!”

郑芝龙的脸色终于变了。

他知道,博洛这是在告诉他:别耍花样,要么降,要么死。

他深吸一口气,从腰间解下那枚隆武帝亲赐的虎符,扔给旁边的副将:“去,把吊桥放下来,升起降旗。”

“父亲!”

“住口!”

郑芝龙厉声喝止,“你要想死,自己去!

我郑家人,不能断了根!”

半个时辰后,仙霞关的南明军旗缓缓降下,取而代之的是一面镶着白边的黑色旗帜。

博洛在马上看着那面降旗,嘴角勾起一抹弧度——比他预想的还早了两天。

“王爷,郑芝龙派人送来了关防印信,还有……” 萨木哈凑近,低声道,“他说愿率部为前驱,首取延平。”

“不必。”

博洛勒住马缰,“让他在关里等着,派五百人‘看住’他。”

他看向图赖,“你的骑兵,现在就出发,首奔延平。

记住,活要见人,死要见尸。”

图赖抱拳:“末将遵命!”

马蹄声如雷,五千骑兵卷起烟尘,朝着福建腹地疾驰。

博洛望着他们的背影,又转头看向仙霞关——这座号称“东南天险”的雄关,此刻像个被抽走了骨头的巨人,瘫在群山之间。

他忽然想起潞王献杭州时的样子,和郑芝龙此刻的卑躬屈膝,竟有几分相似。

“传令下去,” 博洛对萨木哈说,“大军休整一日,明日拔营。

告诉后面的辅兵营,沿途‘秋毫无犯’——但要是有人敢藏反贼,烧光全村。”

萨木哈心领神会。

所谓“秋毫无犯”,不过是做给那些还在观望的南明官员看的;而“烧光全村”,才是真正的规矩。

关楼上,郑成功看着清军骑兵消失在山道尽头,突然拔出佩刀,朝着自己的手臂狠狠划了一刀。

鲜血瞬间染红了衣袖,他却像感觉不到痛,只盯着延平的方向,嘴唇翕动着,没人听清他在说什么。

二,血溅溪头凌越在矿洞里清点战利品时,手指还在发颤。

刚结束的战斗里,他们不仅歼灭了三十多个清军,还缴获了十二把腰刀、三副铁甲,甚至还有两杆鸟铳——虽然其中一杆的枪管被石头砸弯了,但张木匠说能修好。

陈三正领着人把清军的尸体拖到山涧里埋掉,赵虎则在给新缴获的战马上鞍,那匹马是从清军把总手里夺来的,毛色油亮,一看就是匹好马。

“凌先生,你看这个!”

王二牛从一个清军尸体上翻出个布包,打开一看,里面是几张皱巴巴的纸,上面写着满汉两种文字。

凌越接过来看,心猛地一沉。

那是博洛给搜山队的命令,用汉文写着:“仙霞关己降,着各队加快清剿,十月初五前肃清闽北‘反贼’,会师延平。”

“仙霞关……降了?”

赵虎手里的马鞍“哐当”掉在地上,脸色煞白,“怎么会这么快?”

“郑芝龙献关了。”

凌越的声音干涩,他知道这一天会来,却没想到来得这么猝不及防。

历史上,郑芝龙是在博洛兵临泉州时才降的,如今却提前了近一个月——难道是因为他的出现,让博洛的手段更狠了?

“那……那延平呢?”

陈三结结巴巴地问,他虽然不知道隆武帝是谁,但听凌越说过,那是“咱们的皇帝”。

凌越没回答,抓起那两杆鸟铳就往矿洞深处走。

张木匠正在打磨投石机的木架,见他进来,笑着说:“凌先生,这投石机再改改,能扔五十步远……别改了。”

凌越打断他,把鸟铳往地上一放,“张师傅,你会做火药吗?”

张木匠愣了愣:“懂一点,以前在景德镇烧过窑,硝石硫磺倒是认识……但配比例拿捏不准,容易炸。”

“炸也得做。”

凌越蹲下身,在地上画出***的比例,“硝石七成五,硫磺一成五,木炭一成。

按这个配,先做小份的试,宁可威力小,也别炸了自己人。”

他抬头看向众人,“从现在起,所有人分成三队:赵虎带二十人,去附近村子搜集硝石、硫磺和木炭,越多越好;陈三带十个人,把矿洞的暗道拓宽,能让战马过去最好;剩下的人跟我加固洞口,把石头堆成掩体。”

“凌先生,咱们要在这儿死守?”

王二牛问。

“守不住。”

凌越摇头,“但至少要撑到赣州的消息。”

他记得杨廷麟在赣州组织了“忠诚社”,聚集了数万义军,那是南明在江西最后的屏障,“咱们必须把博洛的搜山队拖在这里,给赣州争取时间。”

话音刚落,洞口突然传来一阵惊呼。

赵虎冲了进来,手里攥着个血淋淋的东西——是个清军的头盔,上面插着根蓝翎。

“***……***来了!”

赵虎的声音发颤,“不是搜山队,是正规军!

至少有两百人,带着火炮!”

凌越心里一紧,跑到洞口一看,只见远处的山道上,一队清军正列着方阵往山上推进,最前面的几门小炮黑沉沉的,炮口正对着矿洞的方向。

而更让他心凉的是——溪头村的方向,浓烟己经冲天而起,隐约能听到哭喊和马蹄声。

“是图赖的先锋营!”

凌越咬着牙,“他们没去延平,先来清剿咱们了!”

他突然明白博洛的用意——用主力逼降郑芝龙,再派精锐骑兵清剿沿途义军,既消除了后顾之忧,又能震慑其他反抗势力。

“那溪头村的乡亲……” 陈三的声音带着哭腔。

凌越抓起望远镜,镜头里的景象让他浑身发冷:溪头村的茅草屋顶正在燃烧,几个清军骑兵正把哭喊的村民往马后拖,李老汉被两个士兵按在地上,他的儿媳抱着刚满周岁的孩子,跪在地上磕头,额头己经磕出了血。

而昨天刚说要“跟凌先生报仇”的几个后生,此刻倒在村口的碾盘旁,尸体被马蹄踏得不成样子。

“这群畜生!”

赵虎一拳砸在岩壁上,指节渗出血来,“我去救他们!”

“回来!”

凌越拉住他,声音嘶哑,“你现在下去,就是和他们一起死!

溪头村完了,但我们不能完!”

他把望远镜塞进赵虎手里,“看看那些火炮!

我们这点人冲出去,连炮口都近不了!”

赵虎盯着望远镜里的惨状,眼泪顺着脸颊往下淌,却只能死死攥着拳头,指节捏得发白。

陈三蹲在地上,抱着头呜呜地哭——他认识那个被拖走的妇人,昨天还给他塞过两个烤红薯。

清军的方阵越来越近了。

为首的百夫长似乎看到了洞口的人影,举起长刀喊了句什么,方阵突然加快了速度,弓箭手己经搭箭上弦。

“所有人进暗道!

快!”

凌越推了赵虎一把,自己抓起一把腰刀,又抱起一包张木匠刚配好的火药,“我炸掉洞口的巨石,能挡他们一阵子。”

“你怎么办?”

赵虎红着眼问。

“我自有办法跟上。”

凌越扯出一个硬挤的笑,“别忘了,我是读过书的,嘴皮子比你们利索,就算被抓了,也能编个理由混过去。”

他把学生卡塞进怀里,“快走!

再晚就来不及了!”

赵虎知道他是在撒谎,却只能咬着牙,拽起陈三往暗道里走。

其他义军看着洞口外逼近的清军,又看看凌越决绝的背影,有人哭着跪下磕了个头,然后转身钻进了暗道。

矿洞里很快空了。

凌越把火药包塞进洞口上方的石缝里,用一根浸了油的麻绳做引线。

清军己经到了山下的平地上,百夫长正指挥士兵架设火炮,嘴里骂骂咧咧地催促着。

引线被点燃了,火星顺着麻绳滋滋地往上爬。

凌越最后看了一眼溪头村的方向——那里的哭声己经微弱下去,只剩下噼啪的燃烧声,像是无数冤魂在低声啜泣。

他猛地转身,想钻进暗道,却听到身后传来弓弦震动的嗡鸣。

一支箭擦着他的肩膀飞过,钉在暗道的门框上,箭尾还在嗡嗡作响。

他踉跄着冲进暗道,刚跑出几步,身后就传来一声巨响——洞口的巨石被火药炸塌了,碎石和烟尘堵住了通道,也把清军的喊杀声隔在了外面。

暗道里一片漆黑,只有墙壁渗出的水珠滴落的声音。

凌越靠在岩壁上,大口地喘着气,肩膀上的箭伤***辣地疼。

他能想象到,洞外的清军发现洞口被堵后,会如何暴怒地用火炮轰击,如何翻遍附近的山林搜寻幸存者,而溪头村那些没被杀死的村民,等待他们的只会是更残忍的折磨。

“对不起……” 他对着黑暗低声说,不知道是在对溪头村的乡亲道歉,还是在对自己无力的反抗道歉。

远处隐约传来火炮轰击的闷响,震得暗道顶部落下细小的石屑。

凌越抹了把脸,擦掉汗水和泪水,握紧了手里的腰刀——他不能死,至少不能死在这里。

那些被屠戮的生命,那些还在暗道里奔逃的同伴,还有赣州方向的希望,都在逼着他活下去。

他辨认了一下方向,朝着暗道深处走去。

黑暗中,他仿佛又听到了钱塘江的潮声,只是这一次,潮声里混着溪头村的火光,混着百姓的哭嚎,混着无数在乱世中破碎的生命,沉重得让他几乎喘不过气。

三、延平残阳十月初三,延平府。

隆武帝朱聿键站在行宫的台阶上,手里攥着一份八百里加急的奏报,纸页被风吹得哗哗作响。

奏报上只有一句话:“仙霞关破,图赖骑兵距延平三十里。”

他身后的宫女太监们己经开始收拾行装,哭哭啼啼的声音在空荡的庭院里回荡。

黄道周拄着拐杖,一步步走上台阶,花白的胡子在风中颤抖:“陛下,走吧!

臣己备好了马车,往汀州去,那里有叶廷柱的义军,能暂避锋芒。”

“走?”

朱聿键转过身,龙袍的袖子空荡荡的——他昨天摔碎了一个茶杯,碎片划破了手腕,此刻还缠着白布,“往哪里走?

仙霞关破,汀州能守多久?

赣州的杨廷麟,怕是自顾不暇了。”

他惨笑一声,“朕登基一年,迁了三次都城,从福州到建宁,从建宁到延平,如今连这巴掌大的地方都待不住了……陛下!”

黄道周跪倒在地,“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

臣愿率军断后,陛下……不必了。”

朱聿键扶起他,“黄先生,你年纪大了,经不起折腾。”

他看向远处的天空,夕阳正一点点沉入西山,把云彩染成了血色,“朕的先祖,从滁阳起兵,驱逐元虏,创下三百年基业。

朕不能做亡国之君,更不能像潞王那样,跪着求降。”

他从怀里掏出一道诏书,递给黄道周:“你带着这个去赣州,告诉杨廷麟,告诉所有还在抵抗的义士——朕虽死,大明的火,不能灭。”

黄道周接过诏书,只见上面盖着鲜红的玉玺,字迹却有些潦草,像是写得很急,又像是写得很用力。

他抬头时,看到隆武帝己经转身,朝着内殿走去,龙袍的下摆扫过台阶上的青苔,留下一道淡淡的痕迹。

“陛下!”

黄道周喊了一声。

隆武帝没回头,只挥了挥手:“替朕告诉郑成功……仙霞关虽破,但他父亲的债,不必由他来还。”

半个时辰后,清军的骑兵冲到了延平府城下。

图赖勒住马,看着紧闭的城门,嘴角露出一丝不屑——他原以为要打一场恶战,没想到城楼上连守军都没几个。

“攻城!”

他下令。

没等火炮架好,城门突然开了。

一个穿着龙袍的人,独自骑着马走了出来,身后跟着两个太监,手里捧着玉玺和皇冠。

图赖愣住了。

他打过无数仗,见过献城的藩王,见过投降的将领,却从没见过一个皇帝,就这样孤身一人走出来。

“我是大明隆武帝。”

朱聿键勒住马,声音不大,却清晰地传到了每个清军耳中,“要杀要剐,冲朕来,不要伤害百姓。”

图赖反应过来,冷笑一声:“拿下!”

两个骑兵冲上去,想把隆武帝从马上拖下来。

朱聿键突然拔出腰间的短剑,朝着自己的脖子抹去。

鲜血喷涌而出,他从马上摔下来,眼睛却还望着南方,仿佛在看赣州的方向,又像是在看那片被夕阳染红的天空。

图赖皱了皱眉,踢了踢地上的尸体:“拖下去,找个地方埋了。”

他转头对属下说,“搜城!

凡带‘明’字的物件,全部烧毁;敢哭丧的,格杀勿论!”

清军涌入延平府,很快,城里就响起了哭喊和惨叫。

有官员穿着官服想反抗,被一刀砍断了脖子;有百姓藏在家里不敢出声,却被士兵踹开门,抢走粮食和财物;更有年轻的女子被拖到街上,惨叫声此起彼伏,盖过了打更人的梆子声。

一个梳着双丫髻的小姑娘,抱着一只猫躲在城隍庙的香案下,看着清军把神像推倒,把供桌劈了当柴烧。

她昨天还在府衙外的巷子里,听隆武帝说“朕会护着你们”,今天却只能捂着嘴,眼睁睁看着一个士兵踩死了她怀里的猫。

延平府的夕阳彻底落了下去。

黑暗中,不知是谁家的窗户里,传来一声压抑的啜泣,很快又被马蹄声淹没。

而在千里之外的赣州,杨廷麟刚刚收到了隆武帝的诏书。

他站在城头,望着北方的星空,把诏书紧紧贴在胸口。

城下,数万义军举起火把,火光映着他们脸上的泪水和决绝。

“诸君!”

杨廷麟的声音在夜风中回荡,带着哭腔,却异常坚定,“隆武帝殉国了!

延平破了!

但大明还在!

只要我们守住赣州,守住这最后一寸土地,那些被***屠戮的百姓,那些战死的忠魂,就不算白死!”

火把的光芒在夜风中摇曳,像无数星星点点的火苗,在黑暗里倔强地燃烧着。

而闽北的深山里,凌越正沿着暗道艰难地前行,肩膀上的伤口在渗血,却一步也没有停下。

他知道,前路还有更多的苦难和杀戮,但只要还有人在抵抗,这星火就不会熄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