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戳我直接看全本<<<<

立春·初逢北方的立春,寒意仍浓,风如冰刃般割着行人的脸。宁城的街头,

老字号的茶馆飘出阵阵茶香,与外面的凛冽形成鲜明对比。林砚之,一位年轻的民俗学者,

正坐在靠窗的位置,翻阅着一本古籍,专注地研究着节气与民俗的关联。这时,

茶馆的门被猛地推开,寒风裹挟着一个身影闯了进来。那是苏念,一位充满活力的摄影师,

背着沉重的摄影器材,脸颊冻得通红。他一眼看到林砚之桌上摊开的古籍,眼睛亮了起来,

径直走过去,问道:“这是关于节气的古籍吗?我正打算以24节气为主题拍摄一组照片呢。

”林砚之抬起头,看着眼前这个有些莽撞的年轻人,微微皱眉,

但还是礼貌地点点头:“是啊,节气里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底蕴,你拍这个主题倒是很有意义。

”苏念丝毫不在意林砚之的冷淡,兴奋地在他对面坐下,滔滔不绝地讲起自己的拍摄计划。

林砚之被他的热情所感染,渐渐地也投入到讨论中。他们从立春的迎春仪式聊到春饼的来历,

从古籍中的记载谈到现代社会对节气文化的传承与遗忘。不知不觉,日头西斜,

茶馆里的客人换了一拨又一拨,两人却浑然不觉,仿佛在这小小的茶馆里,

发现了一个关于节气的全新世界。分别时,苏念热情地邀请林砚之做他拍摄计划的文化顾问,

林砚之犹豫了一下,最终还是答应了。雨水·同行雨水节气,淅淅沥沥的小雨飘洒而下,

天地间一片朦胧。苏念和林砚之踏上了前往南方小镇的旅程。

这个小镇有着独特的雨水节气习俗,每逢雨水,年轻的姑娘们会手持绘有雨水意象的花伞,

在古桥上漫步,寓意着滋润生活,祈愿丰年。苏念扛着摄影器材,在小镇的青石板路上穿梭,

寻找最佳拍摄角度。林砚之则跟在他身边,一边为他讲解着当地习俗的文化内涵,

一边帮他记录一些重要的细节。雨越下越大,苏念为了拍摄一个姑娘在雨中撑伞转身的画面,

不小心滑倒在泥泞的路边。林砚之赶紧跑过去,将他扶起,焦急地问:“你没事吧?

”苏念看着自己满身的泥水,却咧嘴笑道:“没事,就是可惜了刚才那个画面没拍好。

”林砚之无奈地摇摇头,从包里拿出纸巾帮他擦拭脸上的污渍,嘴里念叨着:“你啊,

总是这么莽撞。”两人在一家小店避雨,喝着热气腾腾的姜茶。苏念看着窗外的雨幕,

感慨道:“砚之,我觉得节气就像是一把钥匙,打开了我们与过去、与传统文化相连的门。

这次拍摄,我想让更多人看到节气之美。”林砚之看着他坚定的眼神,心中一动,

点头说:“我相信你可以的,我们一起努力。”惊蛰·分歧惊蛰时节,春雷乍响,万物复苏。

苏念和林砚之回到宁城,开始整理拍摄素材。然而,在照片的后期处理和主题表达上,

两人产生了严重的分歧。苏念追求一种艺术化、朦胧化的处理方式,

他希望通过色彩和光影的调整,营造出节气独特的氛围,

让观众在欣赏照片时能产生强烈的情感共鸣。

而林砚之则更注重还原真实的节气场景和民俗细节,他认为只有真实地展现,

才能让人们更好地了解节气背后的文化。“这些照片处理得太夸张了,很多细节都被掩盖了,

这样怎么能体现节气文化的精髓?”林砚之指着电脑屏幕,有些激动地说。

苏念皱着眉头反驳道:“艺术需要一定的加工和创造,我这样处理是为了让照片更有感染力,

吸引更多人关注。”两人各执一词,互不相让,气氛变得紧张起来。争吵过后,

苏念独自坐在工作室的角落,看着那些照片,心中五味杂陈。

林砚之也意识到自己刚才有些冲动,他走到苏念身边,轻声说:“念,

我知道你有自己的艺术追求,或许我们可以找到一个折中的办法,既保留艺术感,

又不丢失文化内涵。”苏念抬起头,看着林砚之真诚的眼睛,点了点头:“好,

我们再想想办法。”春分·和解春分这天,宁城的公园里繁花似锦,人们纷纷走出家门,

感受春天的气息。苏念和林砚之也来到公园,试图在这生机勃勃的氛围中寻找灵感,

化解之前的矛盾。公园里有一群孩子在老师的带领下,正在进行春分竖蛋的活动。

孩子们拿着鸡蛋,小心翼翼地尝试着让鸡蛋立起来,脸上洋溢着纯真的笑容。

苏念看到这一幕,灵感突发,他对林砚之说:“砚之,

我们可以以这种充满生活气息的场景为切入点,将艺术与真实结合起来。

比如拍摄孩子们在节气习俗中的互动,用自然的光影和色彩,突出节气对生活的影响。

”林砚之眼前一亮,点头称赞:“这个想法不错,既展现了节气文化的传承,

又有生活的温度。”两人相视一笑,之前的矛盾烟消云散。他们拿起相机,

开始捕捉公园里关于春分的美好瞬间。苏念负责抓拍孩子们的生动表情和有趣动作,

林砚之则在一旁记录着周围的环境和相关的节气元素。阳光洒在他们身上,

仿佛也照亮了他们之间的情谊,让他们更加坚定了共同完成这个拍摄项目的决心。

清明·追忆清明时节,细雨纷纷。苏念和林砚之来到一座古老的陵园,

这里埋葬着许多为保护传统文化而默默奉献的先辈。两人怀着崇敬的心情,在陵园中漫步,

感受着清明追思的氛围。林砚之停在一座墓碑前,

轻声讲述着这位先辈为传承节气文化所做出的努力。苏念默默地听着,心中涌起一股敬意。

他举起相机,想要记录下这庄严肃穆的场景。就在这时,一阵微风吹过,

墓前的一束鲜花轻轻摇曳,仿佛是先辈在回应他们的缅怀。苏念按下快门,

捕捉到了这个充满诗意与情感的瞬间。离开陵园后,

林砚之感慨地说:“这些先辈们用一生守护着节气文化,我们肩负着传承和发扬的责任。

”苏念坚定地点点头:“嗯,这次拍摄不仅是为了展现节气之美,更是对先辈们的致敬。

”在这个特殊的节气里,他们对彼此的信念和追求有了更深的理解,感情也愈发深厚。

谷雨·收获谷雨时节,苏念和林砚之的24节气摄影项目终于完成。

他们在宁城的文化艺术中心举办了一场盛大的展览,吸引了众多市民和文化爱好者前来参观。

展览厅内,一幅幅精美的照片错落有致地排列着。从立春的破冰迎新到谷雨的播种希望,

每一张照片都讲述着一个关于节气的故事,将节气文化的魅力展现得淋漓尽致。

观众们在照片前驻足,惊叹于节气之美,也对传统文化有了更深的认识。

林砚之站在展览厅的一角,看着人们认真欣赏照片的神情,心中充满了成就感。

苏念走到他身边,拍了拍他的肩膀:“砚之,我们做到了。”林砚之看着他,

眼中满是欣慰:“是啊,这一路多亏有你。”两人相视而笑,在这个谷雨的时节,

他们收获了成功,也收获了一份珍贵的友谊。他们知道,

未来他们还会一起探索更多关于节气文化的奥秘,让这份美好在岁月中延续。

立夏·新篇立夏刚至,天气逐渐转暖,宁城的大街小巷弥漫着夏日初临的气息。

苏念和林砚之的节气摄影展大获成功后,他们收到了来自全国各地的邀请,

希望他们能去分享节气文化与摄影创作的经验。两人欣然接受,开启了一段新的旅程。

第一站是南方的一座海滨城市。立夏这天,当地有着独特的“称人”习俗,

人们会在屋梁或大树上挂起一杆大秤,秤钩悬一根凳子,大家轮流坐到凳子上面称体重。

苏念和林砚之到达时,正好赶上这场热闹的活动。苏念兴奋地穿梭在人群中,

用相机记录下人们脸上洋溢的笑容和那充满仪式感的场景。

林砚之则在一旁与当地的老人交谈,深入了解这一习俗背后的寓意和历史变迁。

“听说立夏称人,是为了祈求在炎炎夏日里,身体康健,不受暑气侵扰。

”一位白发苍苍的老人娓娓道来。林砚之认真地记录着,

转头对苏念说:“这个习俗体现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我们一定要把它好好地呈现出来。

”苏念点头,一边调整着相机参数,一边说:“放心吧,这么有意义的画面,

我肯定不会错过。”结束一天的拍摄与调研后,两人漫步在海边。海风轻轻拂过,

带着丝丝咸意。苏念看着远处被夕阳染成橙红色的海面,感慨道:“砚之,

我觉得每到一个地方,了解不同的节气习俗,就像打开了一扇通往当地文化核心的门。

”林砚之望着同样的方向,说道:“是啊,而且每个地方对节气的诠释都独具特色,

这也让我们对节气文化的理解更加丰富和多元。”在这个立夏的海边,

他们为接下来的行程充满了期待,仿佛又开启了一个全新的、充满惊喜的篇章。

小满·考验小满时节,苏念和林砚之来到了北方的一个山区小镇。这里的小满,

麦子开始灌浆饱满,但尚未成熟,漫山遍野的麦浪随风起伏,宛如绿色的海洋。小镇上,

人们正忙着为即将到来的丰收做准备,同时也有着小满祭车神的传统。然而,

就在他们准备拍摄祭车神仪式时,意外发生了。苏念的相机在运输过程中受到颠簸,

出现了故障,镜头无法正常对焦。这对于依赖相机记录一切的他们来说,

无疑是个沉重的打击。“这可怎么办?这么重要的仪式,错过这次拍摄机会,

可能就再也拍不到这么原汁原味的了。”苏念焦急地摆弄着相机,额头上冒出细密的汗珠。

林砚之虽然也很着急,但还是安慰道:“别急,我们先看看镇上有没有能修相机的地方。

”两人四处打听,终于找到一位略懂相机维修的老师傅。老师傅仔细检查后,

无奈地摇摇头说:“有些零件损坏严重,我这里没有备用的,短时间内修不好。

”就在他们感到绝望时,林砚之突然想到,自己曾在大学参加过摄影社团,

对一些简单的相机维修也有所了解。他向老师傅借了工具,小心翼翼地打开相机,

开始尝试修理。经过几个小时的努力,在小满的夕阳余晖洒下时,相机终于修好了。

苏念兴奋地抱住林砚之,说:“砚之,多亏了你!差点就错过这么重要的画面了。

”林砚之擦了擦额头上的油污,笑着说:“快去吧,别错过仪式。”苏念拿起相机,

冲向祭车神的场地,林砚之在后面紧紧跟随。这次考验,让他们的默契又增进了几分,

也让他们更加珍惜每一次记录节气文化的机会。芒种·传承芒种,是收获与播种的时节。

苏念和林砚之来到了一个有着悠久农耕历史的村落。村里的人们在这个节气里,

既要忙着收割成熟的麦子,又要及时播种晚稻,田间地头一片忙碌的景象。

他们看到一位老农夫正在教自己的孙子如何使用传统的农具收割麦子。

老农夫熟练地挥舞着镰刀,动作一气呵成,而小孙子则在一旁认真地学着,

虽然动作略显笨拙,但眼神中充满了对传统农耕技艺的好奇与渴望。苏念迅速按下快门,

记录下这传承的瞬间。林砚之走上前去,与老农夫攀谈起来。

“现在很多年轻人都不愿意干农活了,您为什么还坚持让孙子学这些呢?”林砚之问道。

老农夫直起腰,擦了擦脸上的汗水,说道:“这是老祖宗传下来的手艺,

不能到我们这辈就断了。节气和农耕是紧密相连的,只有懂得这些,才能真正守住我们的根。

”林砚之深以为然,转头对苏念说:“这个画面太有意义了,节气文化不仅仅是仪式和习俗,

更是这种代代相传的生活智慧和对土地的深情。”随后,

他们又拍摄了村民们在芒种时节举行的祈愿丰收的祭祀活动。在祭祀现场,香火缭绕,

村民们虔诚地祈求风调雨顺、五谷丰登。苏念和林砚之被这种浓厚的文化氛围所感染,

他们用镜头记录下每一个细节,

希望能让更多人感受到节气文化在这片土地上深深扎根的力量,以及传承的重要性。

夏至·成长夏至这天,阳光炽热,蝉鸣阵阵。苏念和林砚之来到了一座历史文化名城。

这里的夏至有着丰富的文化活动,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一场传统的诗词朗诵会,

主题围绕着夏至的诗词。两人早早来到活动现场,苏念忙着寻找最佳拍摄位置,

设置好各种拍摄设备,准备多角度记录这场盛会。林砚之则在人群中穿梭,

与前来参加朗诵会的人们交流,了解他们对夏至诗词的理解和感悟。朗诵会开始,

一位位朗诵者登台,用深情的声音吟诵着关于夏至的诗词。从“绿筠尚含粉,

圆荷始散芳”到“昼晷已云极,宵漏自此长”,每一句诗词都仿佛带着千年的时光韵味,

将夏至的美景与人们对时光的感慨娓娓道来。苏念专注地拍摄着,镜头下,

朗诵者们沉浸在诗词中的表情、台下观众专注聆听的神态,都被他一一捕捉。

林砚之站在一旁,心中对节气文化的理解也在不断深化。活动结束后,

苏念和林砚之找了个阴凉的地方坐下,分享着彼此的感受。苏念说:“通过这次拍摄,

我发现节气文化不仅仅体现在物质层面的习俗上,更蕴含在这些精神层面的诗词歌赋里,

它是一种全方位的文化传承。”林砚之点头赞同:“是啊,我们在记录的过程中,

自己也在不断成长,对节气文化的认识也越来越深刻。每一次经历,

都是对我们心灵的一次洗礼。”在这个炽热的夏至,他们如同茁壮成长的禾苗,

在节气文化的滋养下,收获着知识与感悟,继续坚定地走在传承文化的道路上。

小暑·挑战小暑时节,天气愈发炎热,苏念和林砚之来到了一个偏远的少数民族聚居地。

这里的小暑有着独特的庆祝方式,人们会举行盛大的篝火晚会,载歌载舞,庆祝一年过半,

祈求下半年平安顺遂。然而,他们到达时,却遇到了一些困难。由于当地交通不便,

信息相对闭塞,村民们对外来者心存戒备,不太愿意让他们拍摄。

苏念和林砚之尝试与村民沟通,但进展并不顺利。“我们只是想记录下你们的美好文化,

让更多人了解你们的节气习俗。”林砚之用尽量温和的语气解释道。

但一位年长的村民皱着眉头说:“我们的文化是很私密的,不想被随意曝光。

”面对这样的拒绝,苏念和林砚之并没有放弃。他们决定先融入村民的生活,

帮助他们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比如帮忙收割庄稼、修理房屋等。经过几天的相处,

村民们逐渐感受到了他们的诚意和对当地文化的尊重。终于,在小暑篝火晚会的前夕,

那位年长的村民找到他们,说:“你们是真心喜欢我们的文化,那就拍吧,

但要保证拍出来的东西是真实且尊重我们的。”苏念和林砚之连忙点头。篝火晚会上,

村民们身着色彩斑斓的传统服饰,围绕着篝火欢快地跳舞。苏念在一旁专注地拍摄,

林砚之则在人群中记录着各种细节和村民们讲述的背后故事。这个小暑,他们面临了挑战,

却也用真诚赢得了信任,成功记录下了这独特的节气文化,

让他们的旅程又增添了一抹别样的色彩。大暑·突破大暑,是一年中最热的时候。

苏念和林砚之来到了一座古老的山城。这里的大暑有着独特的避暑文化,

人们会在山洞中避暑,在洞内举行各种传统的手工艺品展示和民俗表演。山洞内,凉爽宜人,

墙壁上挂着精美的刺绣、木雕等手工艺品,展示着当地悠久的民间艺术。

苏念在拍摄手工艺品时,遇到了一个难题。由于洞内光线昏暗,

普通的拍摄方式无法突出手工艺品的细节和质感。“这可怎么办?这么精美的工艺品,

如果拍不好就太可惜了。”苏念看着手中的相机,眉头紧锁。

林砚之思考片刻后说:“我们可以尝试用一些特殊的灯光设备来补光,

突出它们的纹理和色彩。”于是,两人开始动手布置灯光,经过多次调试,

终于找到了最佳的光线组合。在拍摄民俗表演时,

林砚之发现表演中融合了节气、神话传说等多种元素,他建议苏念从故事性的角度去拍摄,

让观众不仅能看到表演,还能感受到背后深厚的文化底蕴。苏念采纳了他的建议,

通过巧妙的镜头切换和构图,将表演中的精彩瞬间和文化内涵完美地呈现出来。

这次大暑之行,他们在拍摄技术和文化理解上都实现了突破。

当看到相机里那一张张精彩的照片时,苏念和林砚之相视而笑,他们知道,

每一次突破都是对节气文化更好的呈现,也是他们不断前行的动力。立秋·转折立秋,

凉风至,白露生,寒蝉鸣。苏念和林砚之来到了北方的一座古城。古城在立秋这天,

会举行一场盛大的“秋社”活动,人们祭祀土地神,感恩丰收,祈求秋季风调雨顺。

活动现场热闹非凡,苏念正全神贯注地拍摄着祭祀仪式,突然接到家里的电话。

电话那头传来母亲焦急的声音,告诉他父亲在工作中受伤,情况危急,需要他立刻回去。

苏念脸色瞬间变得苍白,手中的相机差点掉落。林砚之察觉到他的异样,赶紧过来询问。

了解情况后,林砚之说:“你赶紧回去,这边的事情我来处理。”苏念匆匆收拾好行李,

赶往机场。林砚之则留下来,继续记录“秋社”活动。没有了苏念的配合,

林砚之感到有些力不从心,但他知道自己必须承担起这个责任。在拍摄过程中,

他不断回忆着和苏念一起工作的点点滴滴,学习着苏念的拍摄技巧,

努力将活动完整地记录下来。而苏念回到家后,守在父亲的病床前,心中充满了担忧和自责。

这段时间一直在外奔波,忽略了对家人的照顾。他看着病床上的父亲,暗暗发誓,

等父亲康复,一定要多花时间陪伴家人。这个立秋,对他们来说是一个转折,

生活的意外让他们不得不暂时停下共同的旅程,各自面对生活中的难题,

但他们之间的情谊和对节气文化的热爱,却如同这渐渐转凉的秋风,愈发深沉而坚定。

处暑·坚守处暑时节,暑气渐消。苏念的父亲经过治疗,病情逐渐稳定。

苏念在医院照顾父亲的同时,也通过视频电话与林砚之交流着拍摄的进展。

林砚之独自完成了“秋社”活动的拍摄后,继续前往下一个地点,记录处暑的节气习俗。

林砚之来到了一个江南水乡小镇。这里的处暑有放河灯的习俗,

人们在河灯上写下对逝去亲人的思念和对未来的美好祝愿,然后放入河中,让河灯顺流而下。

林砚之在河边忙碌地拍摄着,从河灯的制作过程到人们放河灯时虔诚的表情,他都一一记录。

在拍摄过程中,林砚之遇到了一些质疑。有人说现在都什么时代了,这些传统习俗太迷信,

应该摒弃。林砚之耐心地向他们解释:“这些习俗承载着先辈们的情感和对生活的美好向往,

是我们文化的一部分。我们记录它们,不是宣扬迷信,而是传承文化。

”尽管面临着这样的质疑,林砚之依然坚守着自己的信念,认真地记录每一个细节。

苏念在电话那头听着林砚之的讲述,心中充满了敬佩。他对林砚之说:“砚之,你做得对。

等我爸身体再好一些,我就回来和你一起继续我们的旅程。无论遇到什么困难,

我们都要把节气文化记录下去。”林砚之坚定地回答:“好,我等你。”在这个处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