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一年,左宗棠 *** 岁。
有些人,注定要燃烧自己来点亮历史的天空。
1875 年夏,左宗棠走马上任,立即着手布置收复新疆的各项准备工作。
俗话说得好,万事开头难。但是,这一次,何止是开头难,简直是千难万难,难上加难
首先是财难。
有道是大炮一响,黄金万两,打仗打的是钱。
但是,当时的清廷国库,空空如也。一句话,没钱。户部东拼西凑,勉强给左宗棠挤出了 200 万两,剩下还有几千万两的缺口。咋办?左宗棠只能自己去借。
还有更大的麻烦——粮难。
当时,清军的粮食缺口巨大。
左宗棠大军总兵力是 121 营,共计万人,每月仅粮食就要二百多万斤,全年需要三四千万斤——这里面还没算赶车的民伕的口粮。
当时,全中国到处都缺粮。而陕甘素来都是贫瘠之地,产粮更少,粮库中的粮食还不够左宗棠大军一个月的伙食。再精锐的部队,没有吃的也会垮掉。
运输难。
从兰州到乌鲁木齐,路程将近四千华里。一出兰州往西,到处是荒漠戈壁,渺无人烟。古谚有云,千里运粮,十余其一,光是路上的消耗就让粮草本就不多的清军难以承受。
武器难。
跟随左宗棠进入甘肃,准备西征的 8 万清军中,大部分仍然装备的是刀矛弓箭和旧式的火绳枪、劈山炮。实话实说,这些装备都是乾隆年间的水平。
而清军的对手,阿古柏集团可是兵强马壮、武器精良——英国人和土耳其人送的后膛枪和榴弹炮多到堆满了他们的仓库。
如果清军仅凭现有的武器装备去跟阿古柏集团开战,那简直无异于送死。谈何收复
史载,左宗棠在给好友沈葆桢(时任两江总督)的信中说: 粮饷、兵器、采买、转运等事,艰难万状。
为了解决这些难题,左宗棠的工作强度大到常人无法想象。
白天,他忙于处理各种军情战报;晚上,他彻夜不眠地谋划着粮饷、军械、运输、驿站、道路……
这就是 1875 年的左宗棠——顾不上吃饭、顾不上睡觉,终日沉浸在收复新疆的事业中,恨不得把一天掰开分成十天用
太难了
就在左宗棠为了进军新
使用知乎或者盐言故事app搜索专属内部别名《梦缘三六六》就可以全文免费阅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