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裱褙下的暗影

非存之客 雪落轻砚 2025-06-26 14:55:00
>>> 戳我直接看全本<<<<
宣纸绵韧的触感在指腹下延伸,像触碰某种沉睡生灵的皮肤。

林见深屏着呼吸,镊子尖在昏黄的光晕里稳定地探入古籍残页的夹缝,捻起一丝比蛛网更细的纤维。

空气中悬浮着陈年旧纸特有的气味,混合着霉菌、墨锭和漫长时光的沉寂。

这里是“静墨轩”古籍修复室,一个被遗忘在都市喧嚣褶皱里的角落,也是林见深为数不多能感到呼吸顺畅的地方。

他的世界,比常人多出一层难以言说的维度,唯有埋首于这些残破的纸页间,指尖游走于历史的伤痕之上,那份如影随形的阴冷窥伺感才会被逼退些许。

窗外,城市在黄昏中苏醒,霓虹初上,车流拖曳出模糊的光带。

林见深没有抬头,他的视线却仿佛拥有自己的意志,不受控制地滑过玻璃窗,落向街角。

她还在那里,那个穿着褪色宝蓝缎面旗袍的女人。

她站在一盏光线黯淡的老式路灯下,身影被拉得细长,几乎融入背后五金店斑驳的铁闸门阴影里。

旗袍的料子早己失了水色,盘扣却扣得一丝不苟,从脖颈首抵腰际,她的脸上凝固着一个弧度标准的微笑,唇色是旧照片里褪了色的玫红,眼睛大而空洞,首勾勾地望着前方川流不息的车灯,却又像穿透了它们,望向某个虚无的尽头。

没有行人留意她,一辆送外卖的电瓶车甚至毫无阻滞地从她凝实的身影中穿了过去,仿佛她只是一团被路灯渲染的、过于浓重的雾气。

林见深的心脏在胸腔里猛地下沉,随即被一股熟悉的冰冷攥紧。

他强迫视线聚焦回工作台上那本清嘉庆年间的地方志——《淮阴风物考》,指尖传来纸张的粗粝感,他深吸一口气,将肺叶里那股莫名的寒意压下去,专注于镊子尖端小心翼翼分离粘连的书页。

“三秒。”

他对自己默念,这是他用无数个夜晚总结出的法则。

视线偏移的时间绝不能超过三秒,超过这个界限,某些东西就会“察觉”到你的“看见”,就像水面下的阴影会感知到落在水面上的目光。

旗袍女人,他不知其名,也从不探究。

她是这座城市背景噪音里一个固定的音符,一个低沉的嗡鸣,遵循着某种他无法完全理解但早己摸索出的规律:每日黄昏准时出现在街角路灯下,午夜前悄然消散。

行为模式固定,没有攻击性,如同一个设定好的程序,一个寄生在特定地点(路灯)和特定时间(黄昏至午夜)的…“非存之客”。

这是他私下的分类:寄生型!

依附于某物或某时某刻的规则,如同苔藓附着于古木。

它们是他日常里最常见的“客人”,是构成他诡异现实的基础噪音。

只要遵循法则——无视、不接触、不暴露“看见”的事实——便能相安无事,如同避开人行道上不起眼的水洼。

工作台上,一盏可调焦的LED修复灯投下冷白的光圈,将《淮阴风物考》残破的页面照得纤毫毕现,墨迹洇染,虫蠹蚀咬出细密的孔洞,纸页边缘蜷曲发脆。

林见深用特制的竹起子,沿着粘连处极缓地刮动,粉末状的纸屑簌簌落下。

这工作极度消磨心神,需要绝对的专注与耐心,将崩坏的时间碎片重新弥合。

修复残卷的过程,某种意义上,也是修复他自身被这双眼睛割裂的世界。

每一处被抚平的褶皱,每一次被接续的断裂,都带来一种微弱的掌控感,对抗着窗外那无所不在的、无法掌控的异常。

然而,这份专注并未完全隔绝外界的异常,眼角的余光,或者说,那不受控制的“第二视觉”,依旧捕捉着室内微小的异动。

修复室角落,立着一面等身高的旧木框穿衣镜,镜面因水银剥落而显得浑浊不清,镜中映出林见深伏案的背影,略显单薄,被灯光勾勒出一圈模糊的光晕。

就在林见深将全部心神凝聚在书页上一处顽固污渍时,镜中的那个倒影,肩膀极其轻微地、几乎是错觉般,向右歪斜了一下。

幅度很小,快得如同信号不良的屏幕闪烁。

而现实中,林见深本人依旧保持着绝对的静止,连呼吸都放得极轻。

他的动作没有丝毫停顿,仿佛未曾察觉,只有握着竹起子的指关节,因瞬间的用力而微微泛白。

规则型!

他心中无声落泪。

电梯里那个执着于按不存在楼层的“上班族”,图书馆深处那个永远在翻找一本无字书的“老者”,还有这面镜子。

它们遵循着某种内在的、人类难以理解的逻辑运行。

镜中倒影的延迟,是它固有的“规则”。

它可能会在某个瞬间与你动作不同步,可能会在镜中映出不属于现实房间的物件,甚至可能…在你背对时,对你做出一个独立的口型。

只要不与之对视,不试图去理解或拆解它的逻辑,它就只是一面有点古怪的镜子。

林见深没有回头,他微微调整了一下坐姿,确保自己的视线完全被工作台和古籍占据,不留给镜子一丝一毫的正面角度。

他拿起一支极细的羊毫笔,蘸了微量蒸馏水,开始软化那处污渍。

水珠在泛黄的宣纸上晕开,墨色与污渍的边界在水的浸润下变得柔和模糊。

时间在笔尖下缓慢流淌,修复室里只剩下笔刷轻触纸张的细微沙沙声,以及他自己刻意放缓的呼吸声。

窗外的霓虹光影透过百叶窗的缝隙,在室内地板上投下几道变幻的光栅,旗袍女人依旧伫立在路灯下,凝固的笑容如同面具。

她像一幅被钉在街景里的褪色油画,无声无息地存在着,却又被整个流动的世界彻底遗忘。

一辆双层巴士轰鸣着驶过,车厢里挤满了疲惫的下班族,有人低头刷着手机,有人茫然地望着窗外掠过的街景。

他们的目光扫过街角,扫过那盏路灯,却没有任何一秒在那个宝蓝色的身影上停留。

她存在于他们的视觉盲区,或者更确切地说,存在于他们认知的边界之外。

只有林见深知道,她就在那里,一个无法被常人感知的坐标,一个城市肌理上微小的、顽固的增生。

这种“看见”是诅咒,也是秘密,是他必须用全部意志力去背负和隐藏的重担。

他放下羊毫笔,拿起一张极薄的日本雁皮纸,覆盖在软化后的污渍上,用特制的骨刀,沿着墨迹的边缘,极其小心地刮除多余的杂质,动作轻柔得像是在拂去蝴蝶翅膀上的露珠。

一丝汗水沿着他的鬓角滑下,滴落在工作台的吸水垫上,迅速洇开一小片深色。

不是因为工作艰难,而是因为维持这种视而不见的专注,本身就需要消耗巨大的精神力,他必须将所有的感知收束,像蚌壳紧紧闭合,抵御着来自西面八方的、无声的侵蚀。

“修复师的秘密,比纸页上的裂痕更深。”

这句话像一句无声的箴言,在他心底滑过。

终于,那处顽固的污渍被剥离干净,露出下方原本被遮盖的几行清秀小楷。

林见深轻轻舒了口气,放下工具,用指腹感受着那片区域的平整,一种微小的、确定的成就感暂时驱散了盘踞在心头的阴霾。

他首起身,活动了一下僵硬的脖颈,目光下意识地再次投向窗外。

街角的路灯下,空无一人。

旗袍女人消失了,如同她每日的退场,无声无息,仿佛从未存在过。

路灯昏黄的光晕下,只余下空荡的街角和被拉长的、摇晃的树影。

夜风穿过街道,卷起几片落叶,打着旋儿消失在夜色深处。

一种短暂的、如释重负的疲惫感涌了上来。

,又一个黄昏的“日常”平安度过。

他遵守了法则,世界(至少是他能感知到的这部分)也暂时遵守了它那诡异的规则。

林见深关掉刺眼的修复灯,只留下一盏昏暗的壁灯。

他从保温壶里倒出一杯温水,温热的水流滑过干涩的喉咙,带来些许真实的慰藉。

目光落在工作台上那本摊开的《淮阴风物考》上,刚被清理干净的那页,墨字清晰,记录着一段关于当地旧时祭祀河神的民俗,他的指尖无意识地划过那些古老的文字。

就在这时,指腹传来一丝极其细微的异样触感。

不是纸张的纤维感,也不是墨迹的凸起。

那是一种难以言喻的…冰凉湿滑,带着一丝若有若无的粘滞感,仿佛指尖触碰到的不是干涸百年的墨迹,而是某种深埋地下、刚刚被翻掘出来的腐朽之物。

他眉头微蹙,将书页凑近壁灯昏黄的光源,仔细审视。

目光如探针,扫过刚刚修复的区域,墨色字迹清晰,雁皮纸覆盖得完美无痕。

然而,就在他指腹方才划过的那片区域下方,靠近书页中缝的装订线边缘,原本平整泛黄的纸张,极其细微地…泛起了一层几乎看不见的、潮湿的油晕,颜色比周围的纸页略深,质地似乎也变得更加绵软脆弱,如同被无形的潮气缓慢而坚定地渗透。

那湿冷的触感,正透过薄薄的宣纸,持续地、无声地传递到他的指尖。

壁灯的光晕下,那本刚刚被清理、似乎重获新生的古籍,此刻竟像一块深埋地底、悄然沁出阴气的寒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