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获封陇右参将,收复南郡十八城章
大汉正传 沈链 2025-07-15 23:07:55
>>> 戳我直接看全本<<<<
在紧锣密鼓的准备后,退兵仪式在京城外的大营里举行,在传统的祭天仪式后,陈石因平叛与破敌有功,封骁武候,其他士兵按功封赏,而林九夜被陈石引荐给了皇帝,汉玄帝便任命林九夜为陇右道参将,之后便是庆功宴,庆功宴一首持续了数天,原本的边军也和城防军换防,担起了守卫京城的任务,而林九夜则前往陇右道的郡城龟兹城赴职,安安稳稳的渡过了几个月,这几个月也让林九夜了解了当地的风景人情,也与主将拓跋宏有了交集,拓跋宏是拓跋仕的长子,是追随太祖开国的重臣,而拓跋宏也顺位继承了拓跋仕的官职,替新皇帝、也是为了黎明百姓镇守西南,陇右道的官军不足两万,但优势在于“民风淳朴”,所以当地的男子当民兵的很多,加上西南地区独有的藤甲,战斗力和官军几乎没有差距,而加上这些民兵整个陇右道的兵力有大概30万人,所以一首被朝廷当做战略重地,可有“一根刺”深深插在朝廷和当地人民的心中,那就是“南郡十八城”,在当年太祖推翻前朝的暴虐统治立国后,西南的几个小国趁着内乱,夺走了十八座城,而太祖自然不肯让出自古以来就是中原的土地,便让拓跋宏的父亲拓跋仕带领大军前往平乱,但当时拓跋仕尚且是一个青年,经验不足且狂妄自大,认为几个小国不足为惧,自然,首战就败下阵来,还连着10万军队在白登山上被包围,最后还是主动割让十八座城才保住了一小部分,史称“白登之围”,拓跋仕在此战后被贬,在民间的声誉也一落千丈,拓跋宏在陇右道蛰伏多年,终于等到了国力旺盛、军队强大之时,便上奏皇帝,恳请出兵夺城,几月后,从京城赶来一太监,交给拓跋宏一枚虎符,并升任征南将军,掌军务大权,从南方诸省调集军队联合当地驻军闪袭敌境,在等待援军的几个月中,林九夜奉征南将军拓跋宏之名,领200轻骑潜入距离龟兹城最近的鞍城与蕞城之间,摸清敌军驻防情况,以便突袭时找准突破口以及阻击敌援军之用,但天有不测风云,在出发九天后,刚抵达鞍城的林九夜与麾下骑兵就被鞍城哨骑发现,遭到了当地驻军的合围,尽管利用机动性全力突围,但仍旧损失惨重,突围过程中失踪、战死之人占总人数的三分之二,仅剩下20余人,匆匆撤退,在途中又因感染减员三人,这次的失败让林九夜明白了情报体系的重要性,在向拓跋宏上报后就招募了不少从鞍城来的百姓,给予其一些钱财,就获得了一批基础的“眼睛”,在之后数月,不断有情报传回,在将零碎的情报整合分析后就得到了一份大概的布防图,又安排一些士兵潜入敌军驻防的敌方验证准确性和更为具体的分布情况,林九夜将验证后的布防图呈给拓跋宏时,这位征南将军正站在沙盘前,指尖划过代表南郡十八城的木质城郭。
听完林九夜对敌军兵力分布、粮草囤积点及巡逻换防规律的详述,他沉声道:“这些细节,足够撕开一道口子了。”
三日后,南方诸省援军陆续抵达龟兹城,连同陇右道的官军与民兵,三十万大军在城外列阵。
拓跋宏身披明光铠,手持父亲遗留的虎头枪,在誓师大会上首指南郡十八城:“当年白登山之耻,今日必雪!”
林九夜被任命为先锋,率五千轻骑携带藤甲,沿情报中标注的峡谷小道疾行。
峡谷两侧的崖壁上,早有拓跋宏安排的民兵埋伏,他们身着藤甲,手持削尖的竹矛,待敌军巡逻队踏入谷中,便掷下滚石断其后路。
林九夜则率军从正面冲杀,不到半个时辰便全歼敌军,拿下了突袭的第一个据点。
前锋得手的消息传回大营,拓跋宏即刻下令主力进军。
此时南郡守军正忙着调兵支援鞍城,却不知林九夜己带着残部绕至蕞城侧后方,利用之前摸清的防御死角,点燃了敌军囤积的粮草。
火光冲天时,拓跋宏的大军己兵临鞍城下,城楼上的敌军见后路被断,军心大乱,不到三日便献城投降。
拿下鞍城与蕞城后,林九夜奉命驻守两城之间的要道。
他想起上次突围时的惨烈,特意在沿途山林中布置了数十处暗哨——这些暗哨正是他招募的鞍城百姓,他们熟悉地形,又带着收复失地的执念,比官军更能警惕敌军动向。
一月后,南郡援军反扑,试图夺回两城。
林九夜按情报预判的路线设下埋伏,待敌军进入包围圈,便让藤甲民兵从两侧山林杀出,自己则率骑兵冲击中军。
敌军没想到败退后的林九夜竟能布下如此严密的陷阱,阵型大乱,被杀得丢盔弃甲,连退三十里。
捷报传回京城,汉玄帝龙颜大悦,下旨嘉奖拓跋宏与林九夜。
拓跋宏望着沙盘上被红笔圈起的十八城,对林九夜道:“剩下的十三城,还需你我步步为营。”
林九夜躬身领命,目光落在地图上标注的“白登山”——那里不仅是拓跋家的耻辱,也是他要亲手拔除的最后一根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