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月测——八股文
林樾一脸生无可恋的看着眼前的卷子,到底是谁说的会考填空题?!
怎么到他这变成了八股文!
牛皮吹的太大了,只能硬着头皮写了。
题云:今夫天,斯昭昭之多,及其无穷也,日月星辰系焉,万物覆焉。
今夫地一撮土之多,及其广厚,载华岳而不重,振河海而不泄,万物载焉。
今夫山一卷石之多,及其广大,草木生之,禽兽居之,宝藏兴焉。
今夫水一勺之多,及其不测,鼋鼍蛟龙鱼鳖生焉,货财殖焉。
这道题出自《礼记·中庸》第二十六章,讲的是天地万物的景象,大概是说:如今所说的天,由点点微光汇聚而成,无边无际,日月星辰靠它维系,万物皆被覆盖,地由一把把土堆积,宽广深厚,承载华山不觉得沉重,容纳江河大海不泄漏,万物皆由它承载,山由一块块石头堆叠,广阔高大,花草树木生长其上,飞禽走兽栖息其中,宝藏于此孕育,水由一勺勺汇聚,深不可测,鼋鼍蛟龙鱼鳖在其中生息,货物财富在里面繁衍。
他认为天地生万物是关键,山水、草木、野兽、鱼龙等皆由天地生发,这确立了题目的主次。
又联想到上文“故至诚无息,不息则久,久则征,征则悠远,悠远则博厚,博厚则高明。
天地之道,可一言而尽也:其为物不贰,则其生物不测”。
明白天地之道的核心在于至诚无息,且天地生物具有无穷变化与不测。
由此可以得出,至诚的功用与天地相同,这是解题的关键切入点。
他的思路逐渐清晰,提笔在草稿纸上边写边思索:破题:“《中庸》举天地生物之盛,所以明至诚无息之功用也”,此句用来点明《中庸》通过天地生物之盛来表明至诚无息的功用。
承题:“夫天地之道,一诚而己矣。
生物之功,宁不各极其盛哉”,此句用来进一步阐述天地之道在于一诚,生物之功都各极其盛。
起讲:“《中庸》即之以明无息之功用至此。
若曰:论圣人,固全乎天道,观天地,则见乎圣人”,从这里开始对《中庸》相关内容进行讲解,引出下文对天地生物的论述。
入手:“今夫天,以其一处而言,则昭昭之多,天也。
天其止于是乎?及其无穷,而日月星辰之悬象于上,万物之覆帱于下,天之生物,一何其盛耶”,这里就从天地的一处出发,描绘天的无穷与生物的盛大。
起股:“今夫地,以其一处而言,则撮土之多,地也。
地其止于是乎?及其广厚,而华岳河海容之,不见其不足;万物载之,惟见其有馀。
地之生物,一何其盛耶?”
这里则从撮土之多到地的广厚,描绘地之生物的繁多。
中股:“语天地间之磅礴而不可穷者,莫山若也。
今夫山,不过卷石之多耳,而岂足以尽夫山哉?及其广大,则草木生于斯,禽兽居之,宝藏兴于斯,山之生物之盛,孰非天地生物之盛乎?”
,这里从山的卷石说起,展现山的广大及生物的盛景。
后股:“语天地间之浩渺而不可极者,莫水若也。
今夫水,不过一勺之多耳,而岂足以尽夫水哉?及其不测,则鼋鼍蛟龙生于斯,鱼鳖生于斯,货财殖于斯,水之生物之盛,孰非天地生物之盛乎?”
,这里从水的一勺之多说起,展现水的不测及生物的盛景。
最后束股:“是则天地功用之盛至于此,至诚无息之功用,所以配天地而无穷也,又何疑乎?”
,此句用来总结天地功用之盛,强调至诚无息的功用与天地相配无穷,完成对题目的解答。
写完后他觉得呼吸都顺畅了许多,仔细确认没有犯任何忌讳后开始誊抄了起来。
最后他在众人羡慕的目光中提前交了卷,迈着轻快的步伐朝学舍而去。
胡夫子拿起他的卷子,目光专注地审视着。
只见卷面整洁,字迹工整,笔力刚劲,那字里行间仿佛蕴含着一股独特的神韵,开篇立意高远,巧妙地将《中庸》的要义融入其中,逻辑严谨,起承转合之间尽显深厚功底。
胡夫子边看边微微点头,时而轻轻皱眉,时而又舒展眉头,脸上流露出对这篇文章的赞赏之情,这篇佳作定要拿去给其他先生们瞧瞧,这就是他选中的人!
林樾回到学舍,立刻着手收拾行李,动作娴熟而利落,将衣物叠好放进包袱,又把书籍和笔墨摆放整齐,一想到明天就要放假,他的脸上不禁洋溢着期待的神情。
他定要让他爹表演一个现场吞大棍!
居然用激将法逼他来上学,可恶!
太可恶了!
他还只是个孩子啊!
收完卷后,胡夫子疾步走出讲堂,那步伐间透着一股兴奋与急切。
夕阳的余晖洒在他的身上,将他的身影映得愈发修长。
他径首朝着夫子们的休憩之所走去,还未进门,便高喊道:“诸位,快来看看这篇文章!”
屋内几位夫子听到声音,纷纷放下手中正在翻阅的书籍,抬头望向胡夫子。
胡夫子走进屋内,将卷子轻轻放在桌上,招呼众人围过来。
一位夫子拿起卷子,仔细端详起来,一边看一边微微点头,嘴里不住地称赞:“这文章立意深远,笔法精妙,将《中庸》的要义诠释得如此透彻。”
另一位夫子也凑过来,目光在卷上扫过,眼中满是惊喜:“这行文逻辑清晰,旁征博引,实乃佳作啊!”
胡夫子站在一旁,脸上带着得意的笑容,说道:“我看这学生的文章,不仅见解独到,还能将《中庸》的精髓融会贯通,实在难得。”
大家你一言我一语,对这篇文章赞不绝口。
胡夫子见状,提议道:“不如多誊抄几份,张贴在书院各处,供其他学子学习。”
大家纷纷点头表示赞同。
随后,胡夫子和几位夫子一同将这篇文章誊抄了数份,分别张贴在书院的学舍门口、讲堂周围等地方。
看着张贴好的文章,胡夫子眼前仿佛浮现出学子们认真研读、用心学习的画面,心中满是欣慰。
林穆清说的没错,林樾就是个聪明蛋子,才八岁看问题竟如此通透,日后定能成就一番大事业。
若能考个状元回来,那自己身为状元恩师,脸上也倍儿有光。
想到此处,胡夫子暗自决定,往后定要多督促这孩子学习,无论如何也要让他考个探花回来。
————————————————作者文笔有限,写不出细糠,八股文引自明代探花郎岳正的《今夫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