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盛夏的代码与星辰
林深站在复旦附中校门口,看着苏晚晴穿着淡蓝色衬衫走进考场,帆布包上的史努比钥匙扣在晨光里晃了晃。
他摸了摸裤兜里的机械手表——这是父亲偷偷当掉了祖父的怀表给他买的,表盘上还刻着"天道酬勤"西个小字。
语文考试的作文题是《新世纪的展望》。
林深盯着考卷上的方格,前世参加达沃斯论坛时的发言片段突然清晰浮现。
他笔下流淌出关于互联网、全球化、知识经济的论述,最后一段特意提到:"真正的未来,藏在每个认真书写现在的人笔下。
"最后一场英语考试结束时,暴雨倾盆而下。
林深撑开伞时,看见苏晚晴抱着书本站在走廊尽头,白球鞋浸得透湿。
他走过去替她遮住头顶的雨帘,她发梢滴下的水珠落在他手背上,凉丝丝的。
"考得怎么样?
"她声音里带着雨后的清冽。
远处传来家长们的欢呼声,有人抛起了准考证。
林深望着她被雨水洇湿的刘海,忽然想起前世她在癌症晚期仍坚持给山区孩子录网课的模样。
"作文题我写了互联网。
"他晃了晃手里的伞,伞骨上印着"上海有线电视"的广告,"你呢?
"苏晚晴低头看着脚尖在水洼里踩出涟漪:"我写了基因编辑,但最后改成了知识改变命运。
"他们并肩穿过校园,法国梧桐的叶子在雨中沙沙作响。
传达室的收音机正播报股市行情,林深听见"科技股集体跳水"的消息时,指尖轻轻碰了碰她的书包带——这个动作将在二十年后的纳斯达克上市仪式上,成为他们相视而笑的默契密码。
出分那天,林深以698分的成绩成为上海市理科状元。
父亲攥着报纸的手首发抖,头版照片里儿子站在弄堂口,身后是晾着的床单和摇曳的竹床。
母亲把奖学金证书用红布包好,塞进五斗柜最深处,那里还躺着泛黄的粮票和布票。
"阿深,复旦录取通知书下来了!
"王婶举着EMS信封冲进弄堂时,林深正在阁楼里组装二手电脑。
这台奔腾Ⅲ处理器的机器是他用奖学金在虬江路买的,机箱上还贴着"小心轻放"的旧标签。
"谢谢婶子。
"他接过信封时,瞥见母亲正在楼下给邻居们分喜糖。
大白兔奶糖的甜香混着樟木箱的味道,他忽然想起前世破产后收到的最后一份礼物——助理寄来的喜糖,那时母亲己经走了三年。
"晚晴找你。
"父亲敲了敲阁楼的木梯,手里端着一碗赤豆汤。
林深下楼时,看见苏晚晴站在八仙桌边,白裙角沾着弄堂里的青苔印。
她怀里抱着个纸箱,里面是满满当当的稿纸:"这是我写的小说,想发在你说的那个网站上。
"文学网站的域名是昨晚注册的。
林深打开电脑,拨号上网的"滴滴"声里,屏幕跳出"起点中文网"的简陋页面。
苏晚晴凑过来时,发梢扫过他的手背,带着柠檬味的洗发水香气。
她指着屏幕上跳动的光标:"这个签约作者是什么意思?
""就是以后你的名字会出现在首页。
"林深给她倒了杯冰镇汽水,玻璃罐外壁凝着水珠,"2003年之后,网文会成为一个产业,你信吗?
"她咬着吸管思考,汽水泡泡在阳光下破裂,映出她眼中的光:"我信,就像相信互联网会改变世界一样。
"那天下午,他们在阁楼里列下第一批签约作者名单。
林深凭借记忆写下"唐家三少""我吃西红柿"等笔名,苏晚晴用复写纸誊抄在牛皮纸上,钢笔尖在"玄幻""言情"的分类下画出重重的顿号。
窗外的雨又下起来,打在老虎窗上,像极了未来数据中心里服务器的嗡鸣。
七月末的某个傍晚,林深带着苏晚晴穿过金陵东路的骑楼。
夜市摊的霓虹映在她脸上,她攥着纸袋里的章鱼小丸子,忽然问:"你怎么知道这么多未来的事?
"他停下脚步,看着街边录像厅门口张贴的《黑客帝国》海报。
2000年的上海还没完全褪去九十年代的影子,录像带出租店与网吧并存,BP机和手机在人群中闪光。
"因为我看过很多书,"他指了指街角的新华书店,"还有...你记不记得初二那年,我们在图书馆找到的那本《未来学家》?
"她恍然大悟的表情让他想起前世在斯坦福课堂上,她第一次用VR设备授课的样子。
那时的她己经是教育科技领域的领军人物,却依然会在邮件末尾画史努比的笑脸。
外滩的风带着咸腥气。
他们坐在防汛墙上,看货船缓缓驶过黄浦江,对岸的浦东工地上,探照灯划出一道道银白的轨迹。
苏晚晴忽然指着东方明珠塔:"你说陆家嘴的地会涨价,可现在那里连路灯都没有。
"林深摸出手机,屏幕上显示着中介小王发来的照片:编号C02-03的地块上,几株蒲公英在杂草中轻轻摇曳。
"2008年,"他轻声说,"那里会建起上海中心大厦,高632米,站在顶层能看见整个长三角。
"她转头看他,睫毛上沾着夜露般的光,远处的钟声正好敲了九下。
手机在这时震动,是母亲发来的短信:"早点带晚晴回来,姆妈煨了汤。
"林深看着屏幕上的繁体字,忽然想起前世母亲总说"女娃子要多喝乌鸡汤",却没机会说给任何一个儿媳听。
"我家有间空屋子,"他踢开脚边的石子,"可以做服务器机房。
"苏晚晴笑起来,露出左侧的虎牙:"那我明天就把电脑搬来,我们的公司该有个像样的名字。
"江风掀起她的裙摆,远处的游轮正鸣笛驶向吴淞口,船尾的灯光在江面拖出长长的金线。
八月十日,中介小王带着购房合同来了。
弄堂里的邻居们围在副食店门口,看着西装革履的年轻人从公文包里掏出红本本。
父亲捏着钢笔的手在发抖,母亲把搪瓷杯往他手里塞了三次,水都泼在了合同上。
"林叔,这是商品房预售合同,"小王擦着汗解释,"首付30%,贷款二十年..."林深站在母亲身后,看着她用蓝布围裙反复擦拭桌面,忽然想起前世她在售楼处签拆迁协议时,也是这样的动作。
"签吧。
"他按住父亲的肩膀,掌心能感受到老人微微的颤抖。
钢笔尖划过纸面,在"林建国"三个字的末尾拖出小小的墨团。
王婶凑过来看,老花镜滑到鼻尖:"乖乖,三百万的房子,这是要当资本家啊!
"当天下午,林深带着合同去了浦东土地交易中心。
办事员看着他学生证上的照片首笑:"现在的高中生都玩这么大?
"他摸着裤兜里的BP机,等待时看见墙上的标语"宁要浦西一张床,不要浦东一间房",突然想起2025年陆家嘴写字楼的租金——每平米每天8元。
傍晚回家时,弄堂里飘着反常的安静。
他看见母亲坐在门槛上,手里攥着染血的手帕,父亲的工友蹲在旁边抽闷烟。
"工地脚手架塌了..."母亲的声音碎成一片片,"你爸被钢筋划了腿..."消毒水的气味突然刺穿记忆。
林深想起前世父亲临终前,ICU仪器发出的规律声响,和此刻急诊室走廊的灯光重叠在一起。
他摸出手机给小王打电话,声音冷静得可怕:"收购一家叫申建的建筑公司,一小时内把资料发到我邮箱。
""阿深,你别乱来..."母亲抓住他的手腕,却触到他袖口下鼓起的硬盘——里面存着起点中文网的第一批签约合同。
林深低头吻了吻母亲的白发,像前世无数次想做却没敢做的那样:"姆妈,以后不会再有这样的意外了。
"深夜的ICU外,苏晚晴递来一杯热可可。
她的白裙换成了淡蓝衬衫,领口别着他送的银杏书签。
"我查了建筑行业的资料,"她翻开笔记本,里面贴着从《上海商报》剪下来的行业报告,"中小型建筑公司事故率高出国企37%,我们需要从资质审核开始..."林深盯着她笔下的数字,忽然想起二十年后在哈佛商学院,她主讲的《社会企业责任》课程座无虚席。
此刻的她还不知道,自己随手写下的这份整改方案,将成为深林集团安全管理体系的雏形。
"晚晴,"他接过她手中的笔,在"收购"二字上画了个圈,"我们要做的不仅是救人,更是改变这个行业。
"她抬头看他,目光穿过走廊尽头的玻璃窗,落在远处正在建设中的东方艺术中心。
那里的钢筋骨架在月光下泛着冷光,如同他们即将搭建的商业帝国的最初轮廓。
八月最后一个周末,林深在阁楼里架设服务器。
苏晚晴抱着一摞《电脑爱好者》杂志爬上木梯,发梢还沾着弄堂口的桂花香:"我把论坛板块分好了,奇幻星空和都市情感点击率最高。
"电脑屏幕映出她认真的侧脸,光标在HTML代码间跳跃。
林深看着她敲下<body>标签,忽然想起前世在硅谷见过的女程序员——她们都有一样专注的眼神,仿佛在编织通往未来的经纬线。
"唐家三少的《光之子》要签约VIP章节,"她转动着钢笔,"他说想换台新电脑,我们要不要投资?
"窗外传来卖酒酿圆子的梆子声,林深摸出计算器快速敲打:2003年起点中文网VIP付费制度上线,眼前这个叫张威的年轻人,将成为中国网文界的传奇。
"给他买最好的配置,"他在便签上写下一串参数,"另外,联系成都的那个叫血红的作者,他的《升龙道》值得签独家。
"苏晚晴抬头看他,嘴角扬起笑意:"你好像什么都知道。
"阁楼斜顶下渐渐闷热起来。
林深脱了白衬衫,只剩白色背心,露出少年清瘦的肩胛骨。
苏晚晴忽然伸手替他拂去肩头的木屑,指尖触到他后颈的胎记——那是块形状像蝴蝶的淡褐色印记,她曾在图书馆借书时偷偷注意过。
楼下传来母亲的喊声:"阿深,晚晴!
下来吃西瓜!
"林深慌忙套上衬衫,却在扣纽扣时碰到她的手腕。
两人触电般缩回手,西瓜刀切开红瓤的"咔嚓"声从厨房传来,混着弄堂里孩童的笑闹,织成2000年夏末最鲜活的记忆。
夜幕降临时,起点中文网的PV突破了1000。
林深看着后台数据,苏晚晴的小说《银杏树下》排在新书榜第三位,评论区有人留言:"期待更新,仿佛看到了未来。
"他转头看她,她正咬着笔杆修改代码,发尾被电扇吹得轻轻扬起。
"知道吗?
"他忽然说,"二十五年后,会有个叫元宇宙的东西,人们可以在虚拟世界里写书、开读书会。
"她手指顿在键盘上,回头时眼里映着电脑屏幕的光:"那时候我们的网站会叫什么?
""或许叫深林宇宙?
"他笑起来,窗外的星空不知何时变得清晰,织女星在老虎窗的框架里格外明亮。
苏晚晴在笔记本上记下这个名字,钢笔尖划过纸页,像在给未来的某个坐标点打下木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