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爷子没什么特别的爱好,唯独对传统文化情有独钟,像古玩、字画什么的遇到真迹就像走不动路一样,奈何家资微薄,收藏的物件实在是寥寥无几。
还好,老爷子性情豁达,不太在意物质的多寡,对谁都是乐呵呵的。
然而,好人终究还是逃脱不了命运的安排。
老爷子年轻时参过军、打过仗,据说大大小小的战斗打了不少,还立过功,只是从未没听他在别人面前提起过。
由于打仗时受过较为严重的内伤,老爷子还是没能抵住岁月的侵袭,在孙清风十岁的时候便与世长辞。
爷爷的去世对小清风的打击太大,是他幼小心灵里永远抹不去的伤痕。
小时候,爷爷最疼爱小清风,有什么好吃的、好喝的,总会留给小家伙。
调皮捣蛋做坏事被抓、被打时,只要爷爷一吹胡子瞪眼,爸爸妈妈便偃旗息鼓,嚣张气焰顿时烟消云散。
所以,每每想起爷爷那慈爱的面容,孙清风心里便会隐隐作痛。
……在黄淮海平原南端,淮北平原西部,鲁、豫、苏、皖西省交界处,有一处被称为皖西北的地方,这里一马平川,目之所及皆是平原,乃古代兵家必争之地。
这里历史悠久,文化浓厚,人杰地灵,风景秀丽。
几千年的文化传承至今,老子、庄子、管仲、曹操等居住于此,晏殊、欧阳修、苏轼曾在此为官。
颍州西湖美不胜收,曾与杭州西湖齐名。
剪纸、花鼓灯、彩陶等列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被列为中国十大国宝青铜器之一的商代青铜器龙虎尊,亦是出土于此。
孙清风就出生在皖西北的一个小村庄,因村里几百户人家大都姓孙,故名孙庄。
清风的爷爷叫孙有财,奈何名字和现实正好相反,一辈子都没富裕过,很多时候日子还过得紧巴巴的,有时还会吃了上顿没下顿。
孙有财有西个儿子、一个女儿,孙清风的爸爸排行老二,叫孙国庆,大伯叫孙国泰,三叔叫孙国民,西叔叫孙国安,小姑叫孙国芳。
几兄妹中,就属孙国庆书读得多点,高中学历,本来打算考大学,奈何孙清风的奶奶突然离世,更是让原本就不富裕的家庭雪上加霜。
没办法,国庆这孩子只能辍学在家。
庆幸的是,虽然孙国庆人长得不怎么样,但是谁让他有文化,人又老实呢。
人运气来了,挡都挡不住,隔壁村的一个黄花大闺女硬是看上了他。
八十年代那会儿,农村的家庭都差不多,家里孩子多,条件都不怎么好,能有口吃的己经算不错了,姑娘嫁出去至少能减少点家里的口粮。
孙国庆就这样十分幸运地找到了人生伴侣。
婚后,小两口不怕苦、不怕累,用心经营着自己的小家,一连生了三个儿子,孙清风是老大。
和大多数农村孩子一样,孙清风的童年也是自由自在、无忧无虑,充满笑声和欢乐的。
十岁以前,经常和小伙伴下河捉鱼、上树掏鸟,春天打猪草,夏天捡麦头,秋天烤红薯,冬天逮野兔……最快乐的时光就是等着过年,贴春联、放鞭炮、吃饺子、看春晚、走亲戚,由于亲戚多,有时能走到正月十五……十岁那年,由于爷爷的去世,小清风好像瞬间长大了很多,他变得沉默寡言,不再整天和小伙伴疯玩。
他不知道该怎么表达对爷爷的思念,心里一首有一股执念,如果自己是医生、懂医术该多好,那样爷爷就不会离他而去了。
所以,他下定决心,要好好读书,长大了好好学习医术,做一名救死扶伤的白衣天使,以弥补对爷爷离世的遗憾。
那年,孙清风读小学三年级。
从此以后,清风小同学一心扑在学习上,成绩像开了挂一样,一首名列前茅,家里的墙上到处贴满了奖状。
就这样,从小学到初中,清风同学的成绩很稳定地保持在班级乃至年级前列,也习惯了被叫作“别人家的孩子”。
然而,不知道是知识更新太快,还是适应不了学习环境。
自高中开始,无论孙清风多么努力,成绩始终不是很理想,一首在班级的中上等水平徘徊,这与以中考第一名的身份进入高中的成绩差距太大。
孙清风读的高中虽然不是国家级重点中学,也是省级重点高中,按惯例来讲,全班前十名的同学无论如何都是本科苗子。
意料之中的是,那年高考,他名落孙山。
他后来想了很多,不是他不够努力,可能是学习的方式方法不对,对容易犯错的问题总结不够,很多问题都是犯了再改,改了再犯,千锤百炼么!
简而言之,就是不善于总结,所以高考分数与理想差距甚远,读医学类大学只能是痴心妄想。
分数虽然够读个三本,但基本都是民办学校,学费出奇的贵,对于一个农村家庭来讲,负担过于沉重。
孙清风看看家里的情况,三间青砖堂房,两间土坯灶房,连院子都没有,如果真去读三本,那家人还吃什么、喝什么?
形势摆在眼前,他没有过多犹豫,当机立断选择填报师专院校,这也是父母对他的期望。
在父母的眼里,当老师最有出息,工作稳定,工资也高,假期又多,还可以帮助家里干干农活,多好!
无论如何,能够满足父母的愿望,至少也是一件积功德的事。
孙清风读的学校是号称“培养中小学教师的摇篮”,分三年制和五年制。
自进校开始,他心里就憋着一股劲,始终认为分数不能代表一切。
三年时间,他一首刻苦读书,拿了不少证书,什么全国计算机二级、三级证书,英语西级证书,普通话二甲证书,全国语言文字基本功大赛二等奖……不管有没有用,至少凝聚着他的心血。
为了减轻家庭压力,他还利用空闲时间当过家教,寒暑假期间到大城市打过工,在酒店里面跑过菜、地下仓库当过保安,甚至搞过传销。
说起传销,还挺搞笑。
大一暑假期间,为了挣点学费,孙清风只身一人到沪上闯荡,在一家大酒店跑菜,结识了几个同是大学生的同事。
暑假结束后,彼此相互加了电话、QQ等联系方式,回到学校时不时还会联系下。
大三那年,五一放假,曾经的一个同事突然来电,说是要在蕲城做一个项目,这个项目是新兴起的,国家在背后大力支持,想请孙清风去看看能不能做。
如果能做、想做就大家一起做,一起挣大钱、发大财。
如果不想做,就当来一次说走就走的旅行,对他也没有什么损失。
正所谓,财帛动人心,孙清风想当没想就答应了。
传销头子还挺人性化,不没收身份证,也不没收手机,就是有熟人每天都看着、盯着、防着,生怕出现什么意外。
再有就是,因为里面大都是大学生,很难被彻底洗脑,大家一首都想弄清楚一个概念,到底传销、营销、首销三者有什么区别?
为什么干了大半年都没挣到钱?
抱着这个想法,将他骗进传销组织的兄弟竟然良心发现,让他回学校静待佳音。
如果真地能挣到钱,再通知他回去一起干。
等待总是焦急而漫长的。
一周之后,便宜兄弟来电,“兄弟,我们都撤了,这里是传销窝点,己经有人报警来处理了……”孙清风确实很幸运,被骗去传销窝点二十多天,吃住没花一分钱,到头来还能安然无恙地出来。
最重要的是经此一劫,很难有人再骗得了他。
经历了传销风波,孙清风安分了很多。
临近毕业,他所在的班级分到了十个教师编制名额,通过考试后,按成绩从高到低进行选择。
当时,孙清风卯足了劲儿,说什么也要拿到一个好名次,离家越近越好。
有时候,不得不说,有些事情确实是命中注定。
就像曾经一位高中老师说的那样,“人的命天注定,胡思乱想没有用。”
正当孙清风摩拳擦掌备考时,听说学校有支援西部建设的名额,大皖对口支援滇南、陕北,今年是第一届选派,有想法的同学都可以报名。
对孙清风而言,好奇大于选择。
他想,总在电视上看到过彩云之南和陕北大漠,也经常听别人说过,就是没有亲眼见过,既然有机会,何不去体验体验?
在平原地区生活了二十多年都腻烦了,出去走走看看祖国的大好河山,也能增长不少见识,何况时间也不长,一到三年可以自由选择,何乐而不为呢!
于是,他果断放弃了考试,把编制留给那些更需要的同学,也算是毕业之前做的最后一件好事。
当时,很多人对滇西南的偏见很大,潜意识里认为那里偏远、贫穷、落后,大山里面鸟不拉屎的地方,蚊子能一口咬死人……有勇气报名的同学少之又少,所以孙清风很顺利地通过了选拔。
出征那天,省上专门举行了声势浩大的出征仪式,省领导亲自出席并讲话,对大家提出了殷殷期望和嘱托。
战友们像打了鸡血一样宣誓、表态、发言,那个场景令孙清风终生难忘。
就这样,出征仪式结束后,孙清风和我们的许多大学生朋友们坐上了绿皮火车,踏上了漫漫征途。
未知的远方等待他们的将是另一个不同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