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清朝的起步。

>>> 戳我直接看全本<<<<
甲申风云中山海关外的铁骑。

1***4年,关外的盛京,正值孟春,寒风依旧凛冽,吹过宫殿的琉璃瓦,发出尖锐呼啸。

皇太极猝然离世后的朝堂,暗流涌动。

年仅六岁的福临,在叔父多尔衮和济尔哈朗的扶持下,登上了后金的汗位。

然而,真正掌控局势的是多尔衮,他以摄政王之名,总揽军政大权。

这日,多尔衮身着玄色蟒袍,腰系玉带,神色冷峻地坐在议政王大臣会议的首位。

诸贝勒、大臣们分列两旁,气氛凝重。

多尔衮目光扫过众人,沉声道:“如今大明内忧外患,李自成己破京师,崇祯帝自缢,天下大乱,正是我大清入主中原的良机。”

豪格身为皇太极的长子,本对皇位志在必得,如今见多尔衮权势日盛,心中极为不满。

他站出来,语气生硬道:“摄政王,大明虽乱,但瘦死的骆驼比马大,我军贸然入关,恐遭不测。”

多尔衮目光如刀,首视豪格:“豪格,此时若不进取,更待何时?

李自成不过是流寇出身,虽占了京师,却不得民心。

我大清铁骑,天下无敌,定能踏平中原。”

两黄旗的部分将领向来忠于皇太极一脉,对多尔衮的专权早有怨言,此时也纷纷附和豪格。

一时间,朝堂上争论不休。

多尔衮深知,若想顺利入关,必须先统一内部意见。

他强压怒火,放缓语气:“诸位,我大清建国以来,历经数代汗王的努力,就是为了有朝一日能入主中原。

如今机会就在眼前,若因一时的犹豫而错失,如何对得起列祖列宗?”

在多尔衮的极力劝说下,多数王公大臣最终同意了入关的决策。

会后,多尔衮开始紧锣密鼓地筹备军事行动,他集结了八旗精锐,共计十万大军,准备挥师南下。

山海关,这座天下第一雄关,屹立在山海之间,见证着历史的风云变幻。

吴三桂,这位手握重兵的明朝总兵,此时正面临着人生中最艰难的抉择。

李自成攻破北京后,曾多次派人招降吴三桂,并许以高官厚禄。

吴三桂本己心动,准备归降大顺。

然而,就在他率部前往北京的途中,却听闻父亲吴襄被李自成的部将刘宗敏抄家,爱妾陈圆圆也被刘宗敏霸占。

吴三桂怒发冲冠,当即回师山海关,拒绝投降。

“大丈夫不能保一女子,何面目见人耶!”

吴三桂在帅帐中,拔剑击案,怒声咆哮。

他的谋士们围在一旁,面面相觑。

“将军,如今李自成势大,我们若与之对抗,恐难取胜。”

一位谋士忧心忡忡地说道。

吴三桂沉思片刻,目光闪烁:“如今之计,唯有向大清求援。

多尔衮素有大志,若能借清兵之力击败李自成,我既能报此大仇,又能保住山海关。”

于是,吴三桂修书一封,派人送往盛京,向多尔衮请求借兵。

多尔衮收到书信后,大喜过望。

他深知,吴三桂的归降将为清军入关打开一道关键的大门。

一片石之战。

多尔衮接到吴三桂的求援信后,立刻率大军日夜兼程,向山海关进发。

与此同时,李自成也得知吴三桂拒绝投降的消息,亲率二十万大顺军,浩浩荡荡地向山海关杀来。

1***4年4月21日,大顺军率先抵达山海关,与吴三桂的关宁铁骑在一片石展开激战。

战场上,喊杀声震天,硝烟弥漫。

大顺军人数众多,攻势凶猛,吴三桂的军队渐渐抵挡不住,陷入了苦战。

吴三桂站在城头,望着城外如潮水般涌来的大顺军,心急如焚。

他一面下令拼死抵抗,一面不断派人向清军求援。

“再去催,清军若再不来,我等都要命丧于此!”

吴三桂对着传令兵怒吼道。

终于,在4月22日清晨,多尔衮率领的清军赶到了山海关。

吴三桂得知清军到来,喜出望外,亲自出关迎接。

多尔衮见吴三桂一脸焦急,心中暗喜,却故意摆出一副沉稳的姿态。

“吴将军,我大清此次出兵,是为了助你报君父之仇。

但你需先剃发归降,以示诚意。”

多尔衮说道。

吴三桂犹豫了一下,他深知剃发意味着背叛明朝,但此时为了活命和报仇,也只得答应。

他当即剃发,率领关宁铁骑与清军合兵一处。

双方合兵后,立刻向大顺军发起了反攻。

清军的八旗铁骑如猛虎下山,冲入大顺军的阵营。

大顺军面对突然加入的清军,猝不及防,阵脚大乱。

李自成虽奋力抵抗,但无奈兵败如山倒,只得率领残军退回北京。

一片石之战,以清军和吴三桂的胜利而告终。

这场战役,不仅改变了吴三桂的命运,也为清军入关铺平了道路。

李自成退回北京后,深知大势己去。

为了给自己留条后路,他决定在紫禁城举行登基大典,过一把皇帝瘾后再撤出北京。

1***4年4月29日,李自成在武英殿匆匆举行了登基仪式,随后便下令焚毁紫禁城的部分宫殿,带着搜刮来的金银财宝,撤出北京,向西安方向逃窜。

5月2日,多尔衮率领清军浩浩荡荡地进入北京。

北京城内的百姓,原本对清军的到来充满恐惧,但多尔衮入城后,立刻下令清军不得扰民,违者严惩。

同时,他还为崇祯帝发丧,以礼安葬,赢得了不少明朝遗民的好感。

“我大清此番入关,是为了替大明臣民报君父之仇,并非贪图天下。”

多尔衮在朝堂上对众人说道。

他的这番话,看似冠冕堂皇,实则是为了稳定人心,为大清统治中原做准备。

不久之后,多尔衮派人将福临从盛京接到北京。

1***4年10月30日,福临在紫禁城的太和殿举行了登基大典,正式宣布清朝定都北京,成为统治中原的新王朝。

当北方局势发生巨变时,南方的明朝残余势力也在试图挽回局面。

1***4年5月,在南京的明朝官员们拥立福王朱由崧为帝,建立了南明弘光政权。

弘光帝朱由崧,是一个昏庸无能的君主。

他即位后,不思进取,整日沉迷于酒色,将朝政大权交给了马士英、阮大铖等奸臣。

朝堂之上,党争不断,政治***不堪。

“陛下,如今北方沦陷,我等应整军备战,收复失地。”

史可法,这位南明的兵部尚书,忧国忧民,多次向弘光帝进谏。

然而,弘光帝却不以为然:“朕初登大宝,当以享乐为主。

至于北伐之事,且从长计议。”

在弘光政权内部争权夺利之时,清军己经开始对南明展开了进攻。

1***5年,清军在豫亲王多铎的率领下,一路南下,势如破竹。

南明军队毫无抵抗之力,很快就丢失了大片领土。

史可法奉命坚守扬州,他率领军民与清军展开了殊死搏斗。

但无奈寡不敌众,扬州城最终被清军攻破。

清军入城后,进行了惨无人道的大屠杀,史称“扬州十日”。

扬州城的百姓,惨遭屠戮,血流成河。

史可法也在城破之时,以身殉国。

“城存与存,城亡与亡。

我头可断,而志不可屈!”

史可法在城破前,发出了最后的怒吼。

他的英勇事迹,成为了南明抗清的悲壮篇章。

扬州失陷后,南京门户大开。

弘光帝吓得仓皇出逃,最终被清军俘虏。

南明弘光政权,仅仅存在了一年,便宣告覆灭。

1***4年,这一年的中国大地,发生了太多惊心动魄的事件。

清军入关,改变了中国历史的走向,一个新的王朝开始了对中原的统治。

明朝的覆灭,大顺政权的昙花一现,南明的挣扎与失败,都成为了历史的尘埃。

在这场历史的大变革中,无数人的命运被改写。

多尔衮凭借着卓越的政治和军事才能,引领清军入主中原,奠定了清朝统治的基础。

吴三桂为了一己私利,引清兵入关,成为了历史的罪人。

史可法则以他的忠诚和英勇,为南明的抗清事业谱写了一曲壮丽的悲歌。

1***4年的甲申风云,如同一面镜子,映照出人性的复杂、历史的无常。

它让我们明白,在时代的洪流面前,个人的选择往往会产生深远的影响。

而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命运,也在无数个关键时刻,被历史的巨手所左右。

当我们回首这段历史,不禁感叹,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无人能够阻挡。

唯有以史为鉴,才能在未来的道路上走得更加稳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