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不可见欲

>>> 戳我直接看全本<<<<
原文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

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

常使民无知无欲,使夫智者不敢为也。

为无为,则 无不治。

译文不去推崇品德高尚的人才,这样可以使民众不去争名 夺利;不要把稀有的珍宝看得异常珍贵,这样可以使民众 不因为想要占有而沦为盗贼;不要将能够诱发贪欲的事物 展示出来给民众看,这样可以使民众的心思不被扰乱。

由此可见,圣人治理国家的最佳原则为:使民众心灵 纯洁,帮助民众填饱肚子,弱化民众的不良欲望,强健民 众的筋骨。

总之,要让民众处于淡化思维和欲望的状态, 让有才智的人也不敢肆意制造事端。

遵循“无为”的原 则,就没有治理不好的地方。

无为而治之盛世景元国,新君初立,朝堂之上,年轻的皇帝李昭身着龙袍,坐于龙椅之上,目光扫过群臣。

新朝初建,百废待兴,官员们纷纷上奏,各抒己见,皆欲大展拳脚,建功立业,朝堂之上一片繁忙景象。

李昭退朝后,却陷入了沉思。

一日,他微服出宫,行至京城集市。

只见街道两旁店铺林立,人来人往,吆喝声、讨价还价声此起彼伏,热闹非凡。

然而,李昭敏锐地察觉到一丝异样。

在街角,一位卖布的老者正与税吏争执不休。

税吏趾高气昂,称老者所卖之布数量与所报不符,要加重征税。

老者满脸悲戚,辩称自己向来诚信经营,绝无欺瞒。

周围百姓虽面露不忍,但皆敢怒不敢言。

李昭心中一紧,继续前行,又见一群年轻力壮的男子聚于一处,皆唉声叹气。

上前询问,方知他们皆是附近的农户,因官府大兴土木,征调过多劳力,致使农田荒废,家中妻儿老小皆受饥寒之苦,却又不敢违抗官府之命。

李昭回宫后,夜不能寐,反复思索治国之道。

恰在此时,他偶然于御书房角落发现一本满是灰尘的古籍,轻轻翻开,正是《道德经》。

李昭逐字研读,当读到第三章“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

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

常使民无知无欲,使夫智者不敢为也。

为无为,则无不治”时,仿若一道光照进心间。

次日朝堂之上,李昭颁下新令。

其一,停止对奇珍异宝的大肆搜罗,降低各类奢侈品的官方采购,同时减轻对民间贵重物品交易的税收,让百姓不再将心思放在追逐难得之货上;其二,废除那些名目繁多的荣誉头衔赏赐,避免官员们为争名夺利而相互倾轧,转而将精力集中于民生实事;其三,停止大规模的宫殿营建和劳役征调,让百姓安心从事农业生产,保障生活富足。

起初,群臣对此议论纷纷,皆不解皇帝之意。

但李昭心意己决,力排众议,督促各级官员严格执行。

数月之后,景元国上下风气焕然一新。

集市上,商人们不再为争名逐利而哄抬物价、以次充好,诚信经营之风盛行,交易井然有序,税收虽减,但因商业繁荣,总量反而增多;乡间,农户们安心耕种,粮食产量大增,百姓安居乐业,路不拾遗,夜不闭户;朝堂之中,官员们不再热衷于争权夺势,而是专注于为百姓谋福祉,各项利民政策得以顺利推行。

多年之后,景元国在李昭的无为而治下,国力昌盛,百姓富足,一片盛世之景。

李昭深知,这皆源于《道德经》中蕴含的智慧,无为并非不为,而是顺应自然,不妄为,让国家与百姓在自然的轨道上稳步前行,走向繁荣与安宁。

>>> 戳我直接看全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