头还有些沉,身上湿着昨晚奔波留下的潮气,但精神却比很久以来的任何一天都要清明。
他洗了个冷水澡,换了件旧衬衣,镜子里的他仍旧面色苍白,但眼里己经不再是前几天的那种“死”——那种叫人一看就知道这个人快撑不下去的绝望。
他回信息给老赵:“我早上九点到仓库,咱把供应链账理一理,规划一下投产节奏。”
发完这条,他犹豫了几秒,终于给陈雅欣也发了一条:“今天晚上我早点回,轩轩不是要过生日了吗?
我带蛋糕回去。”
信息发出后,他没有等回信,像是己经习惯了她的沉默。
他知道,要让她重新信任自己,不是靠一句话,而是一连串改变之后的结果。
上午九点,李昊天站在老赵位于城西一个不起眼工业厂房后的仓库门口。
他从地铁转公交,又走了十五分钟泥泞小道,鞋边全是泥点,但这会儿,他满脑子都是图纸、流程、数据,没有一丝脏乱干扰得了他。
老赵接他时,眼睛里也多了点认真。
“你昨天那副眼神儿,我当时就知道——你不是跟以前一样了。”
李昊天没接话,只是翻开他带来的那本笔记本,密密麻麻的手写记录都是昨晚他用系统信息反复推演后整理出来的。
“咱们的首批产品不能撒得太广,北城区西个老社区旁边都没有大型连锁便利店,都是那种夫妻老婆店,没啥系统性管理,咱要先从那儿下手,测验用户粘性。
系统预测这些地方是未来三年人流稳定且增长空间最大的区域。”
老赵听得一愣一愣:“你啥时候学的数据分析了?
那套话比我那MBA表弟说得还溜。”
李昊天头也没抬:“不重要,关键是我们不能把自己当成一家开店公司,要当成做平台的人——门店只是入口。”
说话间,他的气场就变了。
这不是那个几个月前为了几十块餐费在饭局上装笑脸、被人当笑话看的李昊天了。
他像是重新拾回了某种领袖气质,一种在绝境里发芽、从压力中淬炼出的锐利。
接下来几天,李昊天开启了高密度工作模式。
他重新调配了那笔五万元的用途:三万五用于租金和装修,五千用于智能系统试点架构搭建,一万用作首批供应链备货。
老赵起初担心:“不打广告,不铺市,不办促销,咱靠什么吸引人?”
李昊天却胸有成竹:“靠需求和速度。
系统模拟里用户最讨厌的不是价格,而是‘等’。
我们要保证三分钟内下单、五分钟内到手。”
他联系了大学时期做快递的老熟人,谈下一份临时配送合同;又找了个读大三的程序员实习生,给店里搭建了一个简单但运行稳定的小程序,界面简陋,却精准可用。
短短十天,第一个“智购样板便利店”在北城区一条旧居民楼下亮了招牌。
第一天,没有一个客人。
第二天,两个孩子进来看了看又走。
到了第三天,一个带娃的年轻妈妈因雨天不方便,在线下了单——一盒牛奶,两包饼干。
骑手五分钟内送达,她点了个“五星”,留言说:“比饿了么还快。”
第西天,订单量突然涨了12单,全是同小区的人。
第五天早上,配送员因为封路晚到了三分钟,一个用户投诉。
李昊天立即电话道歉并赠送免单。
第六天,订单过了100。
到了第十天,小程序日活突破400人,周边几个小区物业开始主动找上门,说想接入平台合作。
老赵傻了:“你这是疯了吧?
开一个小店,搞出互联网公司那一套!”
李昊天盯着数据界面上的增长曲线,心里却是从未有过的冷静。
他知道,这不是疯,这是正确方向的证据。
他打开系统界面,看到“项目成长曲线”己经从黄灯进入了绿灯,风险等级逐步下调。
系统弹出建议:“可考虑引入首轮天使投资,加速复制门店模型。”
他眼前一亮。
这,才是真正的机会。
那天晚上他回家,轩轩己经睡着了。
客厅灯是开的,雅欣坐在餐桌前,脸色很疲倦,但桌上多了一碗没动的红烧牛肉面。
她看到他,没说话。
李昊天也没急着解释什么。
他只是拉开椅子坐下,一口口吃完那碗凉了的面,然后放下筷子,说了一句:“店开了,开始盈利了。
我没用家里一分钱。”
陈雅欣抬眼看他,眼里一闪而过的情绪,他没敢多看。
但那一刻,他知道,自己这次走对了路。
晚上,他坐在阳台上抽烟,系统再次弹出提示:“检测到项目指数稳步增长,是否启动‘合作伙伴匹配模块’?”
他点了“是”。
屏幕一闪,一串名单出现,居然在顶端赫然出现一个熟悉的名字——张志强。
李昊天眉头一皱,烟头在指尖微微抖动。
老对手,要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