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章

>>> 戳我直接看全本<<<<

梵净山的地史已有十多亿年,其名正式记入祖国古老的典籍上也有数千年的历史。远在两千多年前汉朝桑钦编撰的我国较完备的第一部地理志《水经》里即有记载,称为“三山谷”。北魏郦道元著的《水经注》里,仍沿用这个名字。汉晋以前,这一带地方被目为“蛮荒”之地,虽历朝列入版图,实际由民族首领辖治,朝廷不过遥领而已。其地理情况,缺乏详查,因而“三山谷”的命名究竟所据为何,不敢臆测。唐朝元和年间(806——820)宰相李吉甫所撰的《元和志》里改称“辰山”,因梵净山山南诸水注入辰水,“为辰水所出”,故名。宋朝初年乐史编撰的地理志《太平寰宇记》里则称“思邛山”。因印江在唐时为“思邛县”,境内印江河称“思邛江”,以现今新、老金顶为中心的主山在印江境内,故山亦改称“思邛山”。古来地名或行政区域名称,山水有因行政区域名称得名者,行政区域有因名山大川而得名者。凡先有山水之名而后有行政区域名称者行政区域名称多因山水命名,凡先有行政区域名称而后山水因而命名或更名者,则山水多因在其区域内而得名。印江于唐玄宗开元四年(716)建为思邛县,而成书于唐宪宗元和年间的《元和志》却称“辰山”,距建县两百多年后成书的《太平寰宇记》始称“思邛山”,可见山水均因县得名,充分说明了梵

净山与印江县血肉相连的关系。嗣后的方志中,有称为“九龙山”者,则因山“高万余丈,下分九支,故名九龙山”(《铜仁府志·卷之二》)。又称“月镜山”(《铜仁府志·卷之一》),因山左的老山,相传月明之夜,游人影像可映于峰底石壁之上,须眉毕露,如对明镜,故得名。以后则单称老山为“月镜山”。

“三山谷”、“辰山”、“思邛山”、“九龙山”、“月镜山”这些称呼,仅见于典籍上,为少数文人所知晓,而生长在梵净山山麓的先民们,在梵净山的哺育下,却早就认识了她,他们不知道这些书上的名称,只凭着遥观金顶的印象:“山形上大下小,若釜甑甑然”而象形地称她为“饭甑山”。山、水地域因形象命名是民间的通例,所以梵净山麓各族先民们从来就不知什么“三山谷”、“九龙山”之类的名称,而直接称为“饭甑山”。“饭甑山”之名实际早就在民间使用了。唐宋以来,佛教逐渐流传于西南地区,并渗透到少数民族区域。梵净山以其奇峰峻岭,磅礴幽邃而为禅宗佛子所注目,宋元以后,佛寺由沿山逐渐向腹地发展,特别自明代万历初年由政府明令正式开发以后,在山顶普建寺庙,梵净山已为“海内信奉而奔趋,不啻若云而若水”的禅宗胜地,盛名显赫的“饭甑山”便常常出现在文人的笔下。形诸文字的“饭甑山”未免太俗,于是有人因其系“仙佛灵台”知名于此,便谐其音而书写成“梵净山”。这个“梵净山”,既适合古来民间习以为常的口头称呼,书面上又雅致,并赋予了她作为禅宗胜地的深层意义,逐为后人所共识,成为定名。现在有人认为梵净山在北魏以前称“三山谷”,唐时叫“辰山”,明初称“九龙山”,万历以后才叫

“梵净山”,这是仅从文献记载上来考证的。事实上除“饭甑山”外,其它名称(包括“思邛山”、“月镜山”、“卓山”)都未在民间普遍使用过,民间自来就叫她“饭甑山”,并非万历以后,这是因为“梵净山”以前的诸种名称,都是志书作者或因地域归属而命名(如“思邛山”),或因行政区划和“以水为纲”的地理习惯而命名(如“辰山”),至于“九龙山”、“月镜山”、“卓山”等名称只见于明代以后的方志中。其时“梵净山”之名早已确立,志书在记述这些称谓时,都分别在前面贯以“一名……”、“又名……”等字样,可见只是别名。“梵净”是“饭甑”的谐音,来源于“饭甑”,正因为只是字面不同,读音相近,未改变民间历来的称呼习惯,所以确立以后即被史家和广大人民群众所接受而沿用至今。事实上在金顶脚记述官方正式开发梵净山的一块摩岩,就刻于明代隆庆末年万历初年,文内就称该山为“梵净山”。可见在万历以前就已有了“梵净山”的名称。梵净山既因“饭甑山”的谐音而得,则“梵净(饭甑)”的实际广泛称呼应该是民间自来的名称了。不过史书上记述过的这些称谓,由来有自,可以作为某些史实考证的佐证。

梵净山之名有两个含义,一指方圆六百余里的整个梵净山,一是指山顶卓然独立的孤峰金顶。《铜仁府志·卷十七》所载徐闿的《梵净山记》中“每当天晴日朗,升高而望,独梵净孤秀插空,爽人眉宇……”这个“梵净”就指的是孤峰金顶。这个金顶峰在山顶东南角,距此峰里许北侧有一山突起如屏向北及西北延伸,山顶最高峰高于金顶峰,人们亦称为“金顶。为了与孤峰金顶有别,人们习称这个金顶为“老金顶”,所在山称“老山”;称孤峰金顶为“新山”,或“金顶”。金顶孤峰入云,每当旭日初升,群山尚沉睡于梦一般的瞑色之中时,金顶首先淡紫色,少顷,由淡紫转为深红,把萦绕于峰体的云雾都染成层次鲜艳的红云,故又称此峰为“红云顶”,前人有“红云顶上展双眸,四大丛林一望收”的诗句即是指此。金顶峰由腰至顶,又划然分为二峰,中间形成一峡名叫“金刀峡”,远远望去,活象一张口仰天长啸的龙头,故亦有人称此峰为“啸天龙”。老山曾有山岬石壁月夜能照映人影的传说,故称“月镜山”(《铜仁府志》)或“镜山”(《思南府志》)。以后也有以“月镜山”之名泛指梵净山的记述。

月镜山为什么称为“老山”,红云金顶为什么称为“新山”?因缺乏可靠资料不敢臆断,但从推理和一些迹象来看老山开发应在新山之前。如现代地名中最多见的“新场”、“新寨”、“新街”之类都能考查到原先就有一个“老场”、“老寨”、“老街”,由于某种原因前者取代了后者。老山长约三、四华里,由于孤岭独插苍穹,剥蚀严重,山顶巉崖断壁不能一线走通,老金顶虽有路可通,而猿迹鸟道,极为陡险。但自底至顶沿线仍有寺庙遗址。从遗址迹象来看,朽木残石都较新山的殿龛残址古老。根据新山开发资料推测,梵净山在明万历初年正式由政府开发以前老山已早由民间逐渐开发了。新山开发以后,由于有政府支持,又有专人负责,道路设施自然优于老山,朝觐的人便少到老山了。这样,就使本来就极险峻的小径,因年久失修而风化垮塌,更难攀登,因而老山金顶及与金顶相连的大部分地方至今仍是一片处女地,其间必然还有不少绝妙的景点和文物待我们去勘查,对梵净山的开发史将能提供新的资料。

综前所述,从典籍上来考察,梵净山在唐以前称“三山谷”,唐中叶称“辰山”,宋以后称“思邛山”,明代以后始称“梵净山”。也有别名称“九龙山”、“镜山”、“月镜山”、“卓山”者,但后面几种名称都只见于个别典籍,未能流传。从民间实际称谓来看,似历来就称为“饭甑山”。印江梵净山部分,明以前为苗族头领统辖,沿山其它地区亦为少数民族头领自领地,与中央政权极少联系。明初对少数民族地区实行“改土归流”或设置各类长官司等怀柔政策和“以夷治夷”等策略后,始逐渐归于“王化”,所以明以前这些地区基本没有地方史籍或其它文字资料,行诸文字将“饭甑山”谐音书写为“梵净山”才始见于明代中叶以后的典籍中。明以前的典籍如《水经注》、《元和志》、《太平寰宇记》等书的作者,也不过望山遥揣,因故命名,并未亲临考察,自然不会知道民间的称呼,所以明代以前不见梵净山(饭甑山)的记载,不能认为就没有“饭甑山”这个名称在民间存在。

综上所述,梵净山顶上北侧兀立如屏的高山称“老山”,老山上的高峰称“老金顶”。拔地而起的孤峰称新山,亦称“新金顶”。老山又称“镜山”、“月镜山”;新山又称“红云金顶”、“红云顶”、“啸天龙”,“梵净山”。“梵净山”这个山名还有两个涵义:狭义的梵净山是指红云金顶;广义的梵净山则是指“周环六百余里”的整个梵净山,也即史书上所称的“三山谷”、“思邛山”、“梵净山”、“九龙山”、“卓山”、“月镜山”。

>>> 戳我直接看全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