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是人类社会经济和文化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人类超出生存需要的一种消费形式。我国自解放以来,特别是三中全会后改革开放以来,社会经济迅速发展,生产力水平不断提高,科学技术日益进步,国民收入增加,劳动时间缩短,旅游活动已不再是少数上层人士的专利,广大劳动人民和知识分子也参入了旅游者的行列;改革开放敞开了国门,加强了与世界各国经济文化的交流,许多外国人也想了解这个神奇古老的东方大国,来华旅游的外国朋友逐年增多,这就促进了中国旅游业的崛起。对国内外旅游者来说,近年来我国一些名山大川和知名的人文旅游景点,大都已经涉足,而“崔巍不减五岳”,兼具华山之雄,匡庐之秀、黄山之美,峨眉之奇的梵净山,却因地处荒陬,交通不便而“久在深闺人未识”。根据旅游者追新求异,游览审美的旅游心理,在旅游业蓬勃发展的大好形势下,梵净山必然会成为我国旅游事业中又一颗独放异彩的明珠。
旅游业的生存和发展有赖于旅游资源,它为旅游活动提供不可或缺的物质资料和精神资料,给旅游者带来美的享受。没有独具特色的旅游资源,就谈不到旅游业的存在和发展。所谓旅游资源,一般地说,凡是足以吸引旅游者亲临其境的自然和社会因素统称为旅游资源。但就存在原因和实际属性可归纳为自然资源和人文资源两大类型。自然资源包括名山大川,森林瀑布,奇岩怪石,石窟溶洞,火山温泉,奇花异草,珍禽怪兽,云海雪景等;人文资源除文化遗址、名人故居、博物史馆、古建筑、古墓葬、摩岩石刻、碑文等外,人文资源还包括不可见但可感知的非物质内容如语言、宗教信仰、民族风彩、生活习惯等。人文旅游资源是古今人类加工而成,它为旅游者提供旅行游览中的艺术美和社会美的审美情趣,如造型艺术的宫殿城墙、古寺陵墓、园林建筑,语言艺术的诗词、碑文、神话传说,表演艺术的歌舞、戏曲以及传统的书画艺术等。通过对这些民族艺术的欣赏,获得心理上、意识上的美感享受。人文旅游资源具有历史性、民族性和艺术性,是最宝贵的旅游资源;但在很大程度上,依附于自然旅游资源,所以说独具特色的自然旅游资源是一切人文旅游资源的基础。人文旅游资源可以培修,而自然旅游资源则得乎自然,非人力可为。
梵净山山体沉厚,磅礴雄奇,亭毒万类,具有多种自然旅游资源得天独厚的优势和可供开发的人文旅游资源的良好条件,其旅游资源是多方位、高品位的。现仅从旅游目的着眼概略介绍:
自然风光神奇诡异
观光旅游不仅是人类早期的旅游形式,也是目前最普遍和最主要的旅游活动类型,而游览自然山水又是这类旅游者的主要目的。山和水有不同的审美情趣,山的美学特征在于
雄、奇、峻、险并由此构成的奇峰秀岭、万壑层峦、怪石巉崖,丛林幽穴。国内名山,或以雄浑称奇,或以险峻取胜,或以秀丽闻名,或以林泉著世,都以其自身的特点吸引历代骚人雅士、探幽寻胜的游客,但能兼具山的各种美学特征的名山却不可多得。
梵净山由于地史古老,具有亘古以来地质史上多期迭加的磅礴的地质构造和千姿百态、峥嵘奇伟的山岳冰川地貌,具有起源古老的陆生高等植物和动物。山区内层峦叠嶂、角峰插天,巉崖幽壑,飞瀑如练,丛林竞秀,云雾翻卷,各具极致,形成了她特有的绮丽风光,自古即为黔境的名山胜地。建于明代万历年间的“勅赐碑”就称她为“天下众名岳之宗”。其知名度“久已灵驰于两京,倾动于十三布政,劳旌于抚按,烦顾于道府诸侯”,因而游览梵净山者已遍及全国,所谓“海内信奉而奔趋,不啻若云而若水;王公大人之钦渴,恒见日盛而月兴。”这种状况自然随着世道之治乱或客观环境的变化而时有兴衰,但她却是历来闻其名者一直向往的胜地。直到解放前,每年夏历六月朝山之期,来山朝拜观光者仍近十万人次。游客除近山各县及贵州境内外,还遍及川、鄂、湘、桂、滇各省。
梵净山的自然风景点以金顶为中心,东南呈断面突起,山势向东北、西北延伸缓降。由印江、江口均可上山。由江口县城至山顶,约50公里,公路通至黑湾河,二十几公里,由公路止点步行上山有15公里;由印江县城至梵净山,有东、西两线可通。一条经木黄、金厂上山,称东线,约82.5公里,其中,公路通至金厂约56公里,由此步行上山约26.5公里;一条取道合水、永义上山,称西线,约56公里,其中44公里已通公路,由公路终点护国寺步行上山约12公里。现由印江县城上梵净山,一般多取西线。由江口县城到梵净山,入山后沿溪而行,主要观览的是幽谷流水的溪峡风光,到达山脚后由东南面上山。由于地处主山的断面,所以山势陡峭,一直攀循石级而上,有“万步云梯”之称。万步云梯起点海拔约1035米,较山顶茶殿2336米海拔低1301米,由此上山,途程不足5公里,平均海拔的比高为1:4,即每前行4公尺,地形就升高1公尺。由印江西线公路终点的护国寺上山,主要沿主山西行山脉的山脊而行,观览的是脊岭风光,视野开阔,山回路转,物换景移,俯览江山,胸囊天地,尽得登高览胜的审美享受。公路终点护国寺海拔1158公尺,由此至山顶茶殿,高比为1:10,即每前行10公尺,地形才升高1公尺。如果由护国寺上行2公里到达钟灵寺以后,比高则为1:28即每升高28公尺地形才升高1公尺。这就是说,由护国寺上山,除了由护国寺到钟灵寺不足两公里的小道有些吃力外,其余的路段缓缓上行,基本没有登山的疲累,一般游人如只想观赏新金顶或金顶一带山顶的风光多取道印江西线上下,如想通览山景不走回头路则由印江西线上山由东南面江口一线下山最为省力。本文只简单介绍西线一带可供观光游览的景点。
前面说过,由于净梵山主体山势是以金顶为中心向四周辐射缓降,东南面是山的断头部,向西北延伸的山脉是连于梵净山的一条主脉,山体磅礴沉厚,梵净山多次地质变动形成的千姿百态的地貌和不同气候带生长的多姿多彩的植被都在这一带集中体现。山峦峰壑,怪石巉崖,烟云飞瀑,异树奇花都可在这一线得到充分观赏,所以,梵净山有价值的自然风光景点都集中在这一线,如卓然兀立如龙啸天的红云金顶(新山),壁立如屏、直插天际的“月镜山”(老山),上大下小危垒如蕈的“蘑菇石”,穴通一线峡壁如墙的“一线天”,九皇娘肉身成圣充满浪漫传说的“九皇洞”,须眉毕肖的“接引佛”,石叠千层维妙维肖的“万卷书”,遍地黄花的“叫化洞”,玉笋高标玲珑剔透的“太子石”,锯齿山腰浩瀚如海翠绿通直的冷杉林,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剪刀峡”,危崖凌空如临天际的“拜佛台”,虬枝交结连理成荫的“黑巷子”,刀脊如削行若蹈空的“薄刀岭”,姹紫嫣红十里杜鹃的“山王殿”,弱草柔竹繁花如星的“棉絮岭”,茂林修竹清泉激漱的“钟灵寺”,双狮对峙青龙下山的护国寺……这些自然景点,或形貌诡异,或巉岩险峻,或绝壁凌空,或幽森古朴,或秀丽优雅,或伟岸雄奇各尽其自然品格之妙。此外还有金顶、烂茶顶一带随时出现的绚丽奇幻的“佛光”,行处可见幻化无常的万壑烟云,真正令游人有移步更新目不暇接之感。这些自然景点未作任何人工雕琢,随着梵净山的开发,如能根据不同的美学品格,审慎地略加人工培护,使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有机地结合起来,必将大大提高这些景点的旅游品位。
梵净山由于地处边陲,交通不便,又位居历史上经济不发达文化相对落后的少数民族地区,且又遭受历史风云的剥蚀,所以人文景观较少,品位也较差,从这方面的意义来说,还是一片情景无量正待开发的处女地。但就现在幸存的历史文物和古建筑及其尚可修复的残址来看也还相当丰富。如建于明代万历晚年的“勅赐碑”(碑题为《敕赐梵净山重建金顶序》)是记载梵净山历史、地理、风物、佛事活动,
朝觐盛况最古老最完备的珍贵文物。新山金顶脚的多处摩岩其中命名为“道院摩岩”的一则摩岩,镌刻于明万历初年,比过去公认年代最早的“勅赐碑”还早四十多年;摩岩记载了梵净山由政府正式开发的历史缘由,为若干史籍对梵净山的开发历史众说纷纭的争论提供了最确凿的史证。此外如镌刻于清朝康熙年间的《天桥功德碑》(摩岩),澄清了金顶天桥“非人力可为,得于天造”的神话,山顶茶殿附近的《脉原宗谱碑记》对梵净山的禅宗世系及佛教在梵净山的流传情况提供了重要的研究资料。红云金顶凌空飞架的石拱“天桥”,在建筑科学相当落后的年代,用十分原始的建筑材料,于“风劲不可瓦”的危崖顶端施工,历数百年疾风骤雨而巍然无恙,至今仍令人视为神工而叹为观止。列名梵净山四大皇庵的天庆寺、护国寺过去殿宇恢宏佛像庄严肃穆,环境清幽,曾是知名的丛林胜地,现今虽遭损坏,适当加以培护即可旧貌新颜。著名脚庵太平寺,现已修葺一新,屋脊是琉璃预制件镶成的双龙抢宝图案,殿堂高敞,佛幔低垂,翘角飞檐,流丹滴翠,掩映于苍松翠柏间,现在是省级开放寺庙。每到夏天,寺内香烟缭绕,游客络绎不绝。此外还有在中国人民革命战争史上具有重要历史纪念价值的红军第二、第六军团木黄会师纪念碑、纪念馆和位于县城,省内不可多见的古建筑文昌阁及去梵净山沿途可供观赏的不少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
总的说来,梵净山自然风光之美自有其本身的特色,不仅在美学上具有“山”的各种美学品格,由于远离城市,周围没有大型工矿,自然环境基本未受污染,你无论在任何一个景点流连观赏,都会油然忘却尘世的喧嚣,人事的纷争,
工作的烦扰,而恍如置身于数千年前的鸿蒙世界,五脏如涤,心灵净化,获得超凡入化的精神美和感官美的享受。
奇花瑶草,异兽珍禽的仙苑
梵净山是贵州最早成陆的少数地区之一,因而为起源古老的陆生高等植物和动物的繁衍和进一步分化提供了极为有利的条件,致使梵净山栖息着距今7000万至200万年前的第三纪、第四纪古老植物与动物种类。属国家重点保护的珍稀兽类有黔金丝猴、华南虎等11种,占贵州全省总数的68%;属国家重点保护的植物有17种,约占贵州全省总数的43%,其中很多种类还是梵净山所独有的。此外还有国家重点保护的珍禽如鸳鸯、红腹角雉等多种,以及两栖类,爬虫类如大鲵、五步蛇等繁多的品类。这些稀有珍贵的动植物不仅具有很高的科研价值和经济价值,还具有供游人赏心悦目探奇览异的观赏价值。如我国特产的单型属鸽子花,它的头状花序形如鸽头,其下二枚大型白色苞片美丽奇特,形如白鸽双翅,盛开时,满树似白鸽群聚,展翅欲飞,观者叹为奇绝,是世界著名的观赏树种。梵净山冷杉林多生长在接近山脊的陡峻山坡,树冠浓密,耐寒性强,树梢能经受凝冻而不至断梢,故出现由塔形树冠形成的差参不齐的林冠线。冷杉树干通直高大,侧枝苍劲有力,叶片深绿色且四季常青,林木一般高10 - 16米,最高可达22米,胸径20 - 30厘米,最粗可达65厘米,在一片丛林中,它如翠绿的华盖覆盖于群木之上。因其成片生长在接近山脊的陡峻山坡上,其高大伟岸的身躯,下临绝涧,上接苍穹,风起处林声如铁马嘶腾,林梢似大海惊涛,其磅礴雄浑的气势,令人顿生壮怀激烈,气吞山河之感。铁杉分布于山王殿至棉絮岭之东北坡、锯齿山两侧及老金顶至白云寺山脊之北坡海拔1900米以上地带,是我国特有的孑遗植物,姿态苍劲有力,可与黄山松竞秀。春季铁杉的墨绿色与林间落叶树的淡绿色相间,浓淡掩映,苍翠欲滴;秋季其球果艳红如朱,繁星似地点缀在浓绿丛中,灼灼耀目,或分散,或聚集于满山黄叶翠竹间,赋予梵净山中上部特殊风光。梵净山的杜鹃,入山后即随处可见,到棉絮岭至剪刀峡十多华里路侧及两旁缓坡上,则密集地长满了各色杜鹃。有贵州杜鹃、百合花杜鹃、粉白杜鹃、卷叶杜鹃、岭南杜鹃等数十个品种和变种。其植株直径由数厘米至10数厘米,大者胸径在20厘米左右。近剪刀峡处,有几株胸围粗达30多厘米,高达4余公尺,人称“杜鹃花王”。每当“人间四月芳菲尽”的春末夏初季节,十里杜鹃争相怒放,姹紫嫣红,鹅黄嫩绿竞艳争妍,各尽其态,简直是杜鹃花的天然展览长廊,为这一带嵯峨破天的脊岭风光,频添一派温柔绮丽的风韵。生长于永义乡昔土坝场头约半华里的“贵州紫薇”树,高大挺拔,树冠荫蔽亩许,树干胸围约七十厘米左右,筋骨嶙峋,不知经历了多少年代,但仍枝繁叶茂,生气盎然。此树每年开花三次,花色红白相间,朵大色艳,十分美丽。然只开花不结籽,根部也不另发新芽,故仅此一株,当地人视为神树。紫薇树一般为小灌木,多栽培于庭院,象这样参天的紫薇,据说不仅国内绝无,全世界也仅日本保留一株,是古代孑遗树种,十分珍贵稀罕。
我国特有的黔金丝猴(又名灰金丝猴、白肩仰鼻猴),形体和毛色都异于国内其它地区生长的金丝猴,仅分布在梵净山上,世界上任何动物园都未正式展出过,珍贵稀有,是世界上濒危物种之一。这种金丝猴不甚惧人,活动范围非常严格,解放前近山村寨人口少,它的活动下限界线可到护国寺与苏家坡之间人们称为“小万卷书”的陡坡上,与此山相连仅隔洼的另一岭以下即绝不见它们的足迹。性好嬉闹,行人由路上经过,常常成群地以野果掷人,或出其不意地抢走行人的帽子、头巾。当行人跌足怒骂时它们却三五成群地爬坐在半山树上对着你吱吱欧欧地欢叫,好象在嘲弄你,然后呼朋引类地隐于密林深处,十分顽皮可爱。《思南府志》上也有关于金丝猴的记载,称它为“宗彝”,说它“性仁孝”,长幼有序,采得食物要先奉与老的,然后给不能采食的幼猴,最后才分而食之。这段记述虽未考证其可信性究竟如何,但至少说明古人认为它是猴类中最具有灵性的了。我国特产的列为国家二级保护动物的大鲵,因其叫声似儿啼,人们俗称为“娃娃鱼”,一般体重均在10公斤以下,而产于梵净山区山溪河谷中的大鲵,20公斤左右的就很常见,最大体重竟达30多公斤。此外,列为国家保护的珍稀鸟类红腹角雉(当地人称“角角鸡”)、白冠长尾雉(当地人称“白寒鸡”)、红腹锦鸡(当地人称“金鸡”)在梵净山离居民村寨稍远的地方随处可见。这几种动物毛色斑斓锦绣,形体娇美,十分好看,很有观赏价值。梵净山区还产鸳鸯,据专家称,鸳鸯通常是在西伯利亚、朝鲜、日本北海道以及我国黑龙江一带繁殖。在梵净山发现有鸳鸯繁殖,为这种动物的繁殖环境的研究提供了新的依据。
梵净山的这些异树奇花,珍禽怪兽不仅具有重要的科研价值,也是旅游者开阔眼界、增加知识,猎奇览异旅游心理得到满足的珍贵的旅游资源。印江自治县人民政府作出的梵净山长期规划中,计划适当时期在上山旅游线路的适当地点,分别建一个动、植物园和以观赏为目的的药园,以供游客观赏。
仙佛道场 禅宗圣地
梵净山的开发和声名能够播于海内早先都是以佛教而起。明代万历初年正式由政府批准并牵头开发梵净山的《院道摩岩》中就指明批准开发的原因是因其“委系古迹名山”。万历四十六年的《勅赐梵净山重建金顶序》也指明重建的目的是“窃计世道之兴隆佛神司命,而山岳之灵爽多自培修……以故天哀名山之颓,而赐以钦命僧妙玄重建金顶正殿,足为万圣临銮。”沿山各县各族人民称梵净山为“大佛山”,过去开山之期到梵净山朝觐的人,百分之九十以上是抱着“朝灵山,拜活佛”的目的去的,现今每年到梵净山去的人中,这类人仍占绝大多数。可以说自开发以来,梵净山的兴衰和佛教的兴衰是一脉相连的。早在明代万历年间,梵净山就已成为远近知名的禅宗圣地,随着佛教在梵净山区的发展和历代的培护,梵净山庵寺林立,整个山区香烟氤氲,钟磬相闻。除掉小龛小庙,有僧尼常住的庵寺就有“四大皇庵四十八脚庵”之称。在印江部分,皇庵就有天庆寺,护国寺两座。脚庵有太平寺、钟灵寺、镇江寺、洞德寺等二十多座,分别占皇庵脚庵一半以上。这些寺庙由于兵燹,屡毁屡修,一直顽强地保留了下来。现今,原来的庙宇虽大半残败,但大都还有部分建筑,或基础犹存,有的还有少数僧尼,皆可修复。
梵净山兴佛建刹,历史悠久,至今仍留下不少佛教文物。寺庙集中体现了佛教文化。它那庄严雄伟的殿宇和不同、格调各异的特殊建筑布局,表现了吸收印度建筑的中国传统建筑文化;那造型各异栩栩如生的神佛雕塑,示了传统雕塑艺术技艺;暮鼓晨钟、鱼木清磬之声和礼经的咏唱是一种离我们遥远古老的音乐和声;香烟缭绕、幔低垂,幡旌飘拂的环境氛围给人带到一种肃穆宁静的境界。寺庙这种充满神秘多采的文化氛围,不仅是信教众礼佛了愿的场所,也为广大旅游者提供了艺术美和社会美审美情趣。综观国内的名胜区,总离不开佛教庙宇的存在,如能有步骤地修复一些寺庙,使文化艺术与秀丽的自然景完美结合形成梵净山独特的风景名胜资源,必然会成为佛信徒神往和广大旅游者醉心的旅游胜地。
梵净山禅宗属临济正宗,据说,在国内佛教教派中,梵净山的佛门弟子属这一宗派,而在东南亚各国的佛教信中,多属这一宗派。一切仰教信徒对宗教的虔诚信仰都要一种物质的寄托,如灵山、古寺、仙迹……这些地、物知度愈大,愈被信徒们视为神圣的象征而朝觐,如***教之于麦加,道教徒之于武当,佛教徒之于南海、普陀、峨眉……等。梵净山的寺庙如能得到一定的恢复,佛教能有定的弘扬,知名度播于海外,必还将吸引东南亚一带佛教临济宗的善男信女来此朝觐。现在弘福寺僧已有多人在山顶雅锡,正在维修山顶报国寺。印江境内的佛教信徒们也在积极倡导修复护国寺、天庆寺等知名庙宇,相信随着梵净山的开发步伐,梵净山一定会恢复她“古佛道场”的旧貌。
民族风情,绚丽多彩
印江是土家族苗族自治县,梵净山旅游路线经过的地区和梵净山山麓都是土家族和苗族聚居的村寨。古朴淳厚的民族习俗、独具一格的服饰民居、绚丽多彩的民间文艺、色味俱佳的民族食品,使旅游者感受到强烈的生活气息和淳朴隽永的异族风情。如翘檐吊脚的土家木楼,寨墙屋院为块石叠砌的苗家村寨,过赶年、祭风神等特异的民族习俗,具有独特风格的舞狮、玩龙、花灯歌舞、花灯剧(灯班戏)、薅秧歌、铜铃舞、山歌、情歌等民间文艺,古老神秘的傩戏傩舞,真是丰富多彩,美不胜收。
这里值得特别提到的是花灯歌舞、花灯剧、傩舞傩戏等流传古老的民族艺术。花灯、傩戏在西南少数民族及部分汉族地区都有流传,但由于各地区民族语言、风习、经济文化、生产方式等诸多差异,受到当地文化的影响,在内容和形式上都有很大差异。同是土家族地区,湘西和黔东差别就很大。就是民族、地理、历史、风习十分相近的铜仁地区西五县(印江、思南、德江、沿河、石阡)也有差别。印江由于建县历史早,接受外来文化及自身文化的发展也较早。根据对印江县境内花灯流传历史较早地区的师承关系考察,花灯歌舞至迟在明末清初即已普及全县。花灯剧在道光年间也在民间发现,咸同年间已比较成型,并出现了半专业的剧团在本县、邻县以及邻省的边沿地区如秀山、酉阳等地演出。这种半专业性质的花灯剧团(解放前称“灯班戏”)至光绪中,已有三、四个班子,业余的灯班已有十来个。印江花灯歌舞有“锣鼓灯”、“丝弦灯”两种。两种花灯歌舞表演程式大致相同,即:男角(丑角)在开场锣鼓中出场,说一段诙谐的韵白,唱出台、道白、走园场、引旦角出台;旦角闻男角招唤后唱出台,二人对舞,问讯后同唱一段花灯调后收场。锣鼓灯只用锣鼓伴奏,男角丑扮,曲调古朴高亢,舞蹈粗犷豪迈;丝弦灯源于锣鼓灯,曲调丰富,优美抒情,吸收了当地民歌和外地的民歌、小调融汇成具有地方特色的一套曲调。舞蹈优雅柔婉,有鸡拣米、凤点头、大开门、小开门、犀牛望月、古树盘根、蛤蟆晒肚……等多种舞蹈程式动作。男角丑扮或俊扮(三十年代以来多作俊扮)。印江花灯歌舞多为二人花灯,极个别地区也有三人花灯,即男女二角合唱花灯调至中途时插入一丑,插诨打科,边共舞边调侃,十分滑稽有趣。印江花灯剧脱胎于花灯歌舞,主要唱腔系花灯歌舞男女出台调的发展。根据戏曲表演的需要另有丑调、路调、大板腔、一字调、娃娃腔、阴腔等几种唱腔。过场音乐有大开门、小开门、满树红等六七个曲牌。传统剧目有《槐荫配》、《巧英晒鞋》、《南山耕田》、《杀狗劝夫》、《假斯文卖线子》、《傻二算帐》、《劝夫戒赌》等十多个。多表现底层人民的生活、情操,风格诙谐风趣,体现了劳动人民坚毅达观的乐观主义精神。印江花灯歌舞在民间十分活跃,每年春节前后,可说是村村弦歌震耳,寨寨锣鼓相闻,其中出现了不少优秀的民间艺人和受人欢迎的业余花灯班社。解放后由于政府的提倡,群文工作者的参与,表演艺术在保持传统风格的基础上有了不少的改进和提高,多次在省地调、汇演中获奖。其中创作的多人花灯歌舞《跟着贺龙去当兵》获铜仁地区1982年文艺调演一等奖(当年地区汇演比照省级评奖水平评奖,所以未设一等奖,唯这个节目破格获一等奖)。整理改编的传统花灯剧《巧英晒鞋》在铜仁地区汇演中被评为优秀节目(当年未评奖),先后两次在贵州电视台播放,现已为铜仁地区文工团的保留节目;现代题材花灯剧《桂香月圆》,获铜仁地区1982年会演创作、表演二等奖,创作的民族题材大型花灯剧《望夫石》,1989年第二届全国少数民族题材评奖中被文化部、全国剧协等单位授予团结奖。花灯小戏《山月情》,在铜仁地区1994年文艺会演中囊括了编剧、表、导演、舞美一等奖。印江花灯歌舞和花灯剧,因其悠久的历史,经久不衰的流传和普及,建国后继承和发展的成就,因而被人们誉为“花灯之乡”。
印江的傩舞和傩戏流传历史也很久远,从师承关系来看可追溯到明代。傩舞、傩戏与民间信仰紧密相连。印江民俗有以驱鬼辟邪为目的的“冲傩”,和许愿酬神为目的的“还愿”两类。“冲傩”主要是娱神的傩舞;“还愿”也有纯属娱神的“上洞”傩舞,但主要是娱人的“中洞”歌舞型傩戏,“下洞”基本近于民间戏曲形态的傩戏。从印江“还愿”的整个表演过程中可以看出中国戏曲发展的轨迹,即:由歌舞发展为有一定故事情节和人物的代言体的歌舞剧,进而发展为有较完整的故事情节和行当,集唱做念打为一身的戏曲。傩堂戏的“下洞戏”直至今日仍保留中国戏曲形成初期阶段的面目,三洞戏的连台演出,几乎是中国戏曲发展史的缩影,非怪人们称傩戏是中国戏曲的“活化石”。印江傩戏还保存有不少杂技性项目,如“上刀竿”、“溜红铧口”(铁铧烧红后土老师赤足在上面溜过)、“含红耙齿”(铁耙齿烧红后土老师用齿咬住转场一圈)、“钉活鸡”(将活公鸡用大铁钉由左眼向右眼钉于柱上,法事完毕、取下鸡仍能啄米和行走)、“开红山”(土老师用旧式剃刀敲进脑门,顶刀作法事,取下刀后用符水一抹伤口立愈)等惊险节目,有很高的旅游观赏价值。此外,还有梵净山麓落坳一带独具特色的苗族狮子舞,春节土老师沿村挨户的具有曲艺和独舞形式的“划龙船”、“打粮山土地”等民间文艺活动。印江梵净山麓的民间民族文艺丰富多彩,民族风情奇特隽永,在印江对梵净山的总体开发规划中,民委和有关部门拟在东西两侧入山最近、民族风情最浓郁的芙蓉坝(东线)、团龙(西线)两个土家族村寨建成民族村寨,在这里适当集中一些具有较高文化品位和观赏价值的民族文艺项目,以便游客观赏。
梵净山集古老神奇、磅礴绮丽的自然风光和历史悠久的佛教文化、绚丽多彩的民族风情、稀有的自然资源和科研价值于一身,其旅游资源的多样性和资源品位的高档次都是国内名山所少有的。纵观国内众多旅游区,或以自然风光见长,或以禅林佛地取胜,或以民族风情名世,或以奇花异草珍禽异兽称奇,或以历史遗迹园林建筑等纯人文景观诱人,能兼有两项以上优势者实不多见,而梵净山却兼而有之。某些人文景观资源虽现时较简陋或还不具备,但由于有得天独厚的自然旅游资源作为依托,随着梵净山开发的步伐,随着印江经济的发展,也随着经济界有识之士对梵净山开发价值认识的提高从而提高对梵净山旅游业投资的积极性,不久的将来,梵净山必将成为神奇的自然风光和绚丽多彩的人文资源相结合的高文化品位的旅游胜地。(李敦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