梵净山山体磅礴,雨量充沛,气候温和,适宜各种动植物生长。品类繁多的动植物在漫长的生长繁殖过程中又互相提供了对方的良好生活环境,造成了共同繁荣的生态环境。由于地处边陲,交通不便,人为破坏极小,保留了许多珍稀孑遗的动植物品种,被科学工作者称为国内外都极为稀有的“种源库”。梵净山的动植物资源不仅具有很高的经济价值,亦具有十分重要的科研价值和观赏价值。
植物资源
梵净山的植物资源是其生物资源的核心。
根据森林覆盖型的概念作为划分类型的基础,梵净山森林可划分为原生性的类型——栲树林,青冈栎林,铁杉林,冷杉、铁杉林,杜鹃、槭树、花楸、樱矮林;次生性的类型——响叶杨、桦木林,枫香林,马尾松林,马尾松、杉木林,杉木(人工)林,毛竹(人工)林,油茶林等;珍贵稀有类型
——珙桐林、黄杨林,冷杉林、铁杉林,高山柏林,水青冈林等。
据1982年贵州省环境保护局组织的专家考查,仅在梵净山自然保护区38743公顷范围内,其中森林面积(即有林地)就占29743公顷,森林覆盖率为76.9%,如果加上灌木林面积1194公顷,则覆盖率为80%。区内另有疏林地面积2400公顷。自然保护区森林活立木蓄积为3378000立方米,其中按优势树种或林级结构计算,阔叶林和成过熟林占优势。
梵净山主要森林的树种有406种(包括变种),分属70科175属。这些树种中列为国家一级重点保护植物的有珙桐;二级重点保护植物有钟萼木、连香树、香果树、鹅掌楸;三级重点保护植物有穗花杉、金钱槭、厚朴、凹叶厚朴、花榈木、楠木、白辛树、丽江铁杉、华铁杉、长苞铁杉等。
梵净山森林树种区系最突出的特点是:古老的、孑遗的科、属、种保存完整。如单种科属珙桐、杜仲、水青树,它们在分类上表现孤立,在演化上表现原始性状。其次,裸子植物发生在白垩纪的有松、粗榧,第三纪有油杉、冷杉、铁杉等;被子植物起源古老的树种如木兰科、樟科、壳斗科、槭树科、杜鹃花科等在梵净山森林树种中占有主导地位。此外,梵净山森林树种中,裸子植物种类丰富,有6科11属13种和四变种,其中尤以松、杉、柏科占显著地位。
珙桐为我国特产的单型属植物,它的头状花序形如鸽头,其下二枚大型白色苞片形如白鸽双翅,盛开时树似白鸽群聚,故又名“中国鸽子树”,是世界著名的观赏树种。主要分布在小黑湾河和淘金河上游两片,总面积约为1200亩以上。
梵净山冷杉林局限于山体上部海拔1200 - 2350米的烂茶顶、白云寺及锯齿山一带,分布范围较窄狭,多为接近山脊的陡峻山坡。坡向北、北西或北东(印江境内),坡度一般在50 - 60°之间。越过山脊到南坡或东南坡则不见分布。常有丽江铁杉、铁杉混生。冷杉树冠浓密,耐寒性强,树梢能经受凝冻而不至断梢,故出现由塔形树冠形成的参差不齐的树冠线。树干通直高大,林木一般高10 - 16米,最高可达22米,胸径20 - 30厘米,最粗可达65厘米。
铁杉林分布在印江境内梵净山的山王殿至剪刀峡山脊之北坡,棉絮岭之东北坡,锯齿山两侧及老金顶至白云寺山脊之北坡海拔1900米以上地带,少数长在山脊的已成为“小老树”。海拔2100米以下的铁杉树,林冠呈锯齿状,而在海拔2100米以上,由于冬季雪凌较大,使多数植株断梢,林冠也变为扁平。
铁杉木质比较坚硬,耐腐,树皮可提烤胶,种子含油量达50%,可以在类似的生态环境中生长。
铁杉是我国特有的孑遗植物,姿态苍劲有力,可与黄山松竞秀。春季铁杉的墨综色与林间落叶树的淡综色相间,浓淡掩映,苍翠欲滴,赋于梵净山顶部特殊的景观,为旅游提供了赏心悦目的风光。
梵净山素有中药材宝库之称。药用植物种类繁多,约在500种以上(其中高等药用植物就有143种),分属100科,272属;其中具有清热解毒效力的有90种,止咳、祛痰、平喘的有44种,止血药43种,驱风除湿、舒筋活血药60种,补中益气,散风解表药33种,理气止痛、活血通经药42种,其它功用药95种。这些药物中有不少著名的常用中药,如天
麻、杜仲、厚朴、黄连、独活、防风等。此外,还有民间常用的草药如珍子参、雪里见、蛇莲、八爪金龙、穿心莲、八角莲等。
梵净山大型真菌有151种,分属2纲15目33科77属。这些种类中可食菌30种,立木及木材病原菌56种,可作药用的21种,含抗癌作用的12种。
动物资源
梵净山有东洋界的华中、华南和西南三个区系成分的动物。已发现的陆栖脊椎动物有304种(亚种);其中兽类57种,鸟类173种,两栖类34种,爬行类46种。在兽类的57种中,有11种是国家列为保护的珍稀动物:一类保护动物有黔金丝猴和华南虎,二类保护动物有熊猴、猕猴、红面猴和云豹,三类保护动物有林麝、毛冠鹿、苏门羚和穿山甲。
我国特有的黔金丝猴(又名灰金丝猴、白鼻仰肩猴),1903年为英国人汤姆斯定名。由于分布区窄狭,仅分布在梵净山上,世界上任何动物园都未正式展出过,十分珍贵,是世界上濒危物种之一。据观察分析,目前梵净山黔金丝猴有增加的趋势,其数量约在300 - 500只左右。
梵净山鸟类有169种(另附四亚种),分属16目35科,占贵州全省鸟类398种的42.46%;其中列为国家保护的珍稀鸟类有禽鸟鸳鸯,红腹角雉、白冠长尾雉、红腹锦鸡4种。鸳鸯通常是在西伯利亚、朝鲜、日本北海道以及我国黑龙江一带繁殖,梵净山发现鸳鸯繁殖,为这种动物的繁殖环境的研究提供了新的依据。
梵净山两栖动物有34种,分属2目8科11属,占贵州全省两栖动物总数62种的54.8%;爬行动物有40种,分属3目8科23属,占贵州全省100种的40%。
我国特产的一种两栖动物大鲵,列为国家二级保护动物,一般体重均在10公斤以下,而生活在梵净山区山溪河谷中的大鲵,最大体重竟达30多公斤,并曾捕获过50多公斤重的大鲵。此外,梵净山蛇类中有7种是毒蛇——纹花林蛇、银环蛇、五步蛇、菜花烙铁头、烙铁头、竹叶青等。有经济价值的有13种。
梵净山保留完好丰富多样的动植物资源,其中不少是当今世界上幸存的珍稀品类,具有很重要的科研价值和经济价值。那些珍禽异兽,琼花瑶草点缀了梵净山的自然风光,又是不可多得的旅游观光资源,如能有效地加以保护和有计划地繁育,并适当开发利用,必将对周边地区的经济发展,对国内乃至世界的科学研究,旅游观光作出重大的贡献。
(李敦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