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 戳我直接看全本<<<<

鸿蒙留胜迹,幽境自天成

——梵净山的位置、地质、气候、土壤、植被简介

梵净山位于贵州省东北地区西面印江、江口、松桃三县交界处,主峰主体部分在印江自治县东南部境内。山体庞大沉厚,地势隆起显著,兀立于贵州高原东部斜坡向湘西丘陵过渡之间,处于北纬27°49′50″——28°1′30″,东经108°45′55″——108°48′30″。全部面积,按历史文献记载谓周环六百余里。现根据梵净山自然保护区划定的范围为依据,东起江口县快场的顺水坝,西至印江县永义乡的团龙,南至江口县太平的月亮坝,北抵印江县木黄镇的打磨沟。东西宽21公里,南北长27公里,总面积567平方公里。

梵净山区广泛分布着前震旦系地层,发育良好。在梵净山区的山麓前沿以及高峰峻岭如凤凰山、金顶、牛篷山一带,出露的岩石主要是浅变岩板岩、变余沙岩、千枚岩等。产状平缓,主要分布着最古老的元古界变质岩系。具有古老而地球化学元素组成相对纯洁而富含生命营养元素的地层岩石;具有亘古以来地质历史上多期迭加的独特磅礴的地质构造;具有千姿百态,峥嵘奇伟的山岳冰川地貌。根据全区出露最古老的地层的同位素年龄测定,权衡年龄距今10—14亿年之间。经专家综合研究,认为梵净山区地质对比年龄,老于鄂西神农架下亚群。

梵净山区的矿藏,根据过去多年勘探,预断有铁、铜、锡、钨、镍和多金属矿及非金属矿。但是,由于矿藏矿点结构与地层、地质构造条件复杂,资源前景尚难定论,有待今后有条件时详细勘察。

梵净山是武陵山脉主峰。在漫长的地史中,梵净山区大致经历了梵净——武陵、雪峰、燕山和喜马拉雅四期比较显著的地质构造运动。其中主要以板溪群发生波状上升并伴以断裂褶皱、隆起为陆的雪峰运动奠定了梵净山的基本骨架;燕山运动则使梵净山基底构造层的板溪群再次发生变形和断裂,从而形成了梵净山穹窿背斜的基本格局;喜马拉雅运动则主要是抬升和造貌作用,雕塑其成为今日的构造侵蚀地貌类型的奇伟景观。

梵净山山脉走向与地质构造线大体一致,多呈北东——南西向。地貌宏观突出表现是:主峰金顶、凤凰山是高中山峡谷地形,以此为中心由高而低,四周逐步散布中山、低中山,直抵四境低山、丘陵区各种地貌类型,呈三级梯降,显现出三级剥蚀面,即海拔1800、1350、850米左右的三个夷平面。而西北坡高峻险陡,东南坡岭峦起伏舒缓,切割较浅。全区相对高差达2000米以上;沟谷切深500至700米,最深达1000米以上。由于地层产状陡立或倒转,山坡坡度多在30—35度,峡谷坡度达40—50度。悬崖峭壁,比比皆是。

梵净山为乌江与沅江水系分水岭,由于山高谷深,冲沟密布,故排流条件良好,地表河流发育。又因该山穹窿上升,故水系呈典型的放射状向四周分流:东有黑湾河、马槽河,北有淘金河、金厂河,西有肖家河、牛尾河,南有凯土河及盘溪沟。

梵净山由于她多姿多彩,群峰高耸峻岭的秀丽“秋”,现代洵非溢美之词。

梵净山乃“之宗”,她的山区属东亚季冬季受寒潮差12°C左右递减率为0.5绝大部分山

梵净山800米以下的(3)1400上为中温带以下为中亚1250—1900

梵净山毫米之间,雨季,其降天之间。相升而增大。

河及盘溪沟。由于源头侵蚀剧烈,因此,这些河流的特点是:坡降大,多急流、险滩、跌水和瀑布。

梵净山由于古老的地质年代形成的特殊地层结构,塑造了她多姿多彩的地貌。全区山势雄伟,层峦叠嶂,坡陡谷深,群峰高耸,溪流纵横,飞瀑悬泻,整个山地呈现出崇山峻岭的奇秀景观,前人说她“崔巍不减五岳,灵异足播千秋”,现代一些专家则认为她兼具“黄山之奇、峨眉之秀”洵非溢美之词。

梵净山不仅以山势奇、雄、峻、秀被誉为“天下众名岳之宗”,她优良的自然环境,亦为当今世界所不可多得。山区属东亚季风气候区。夏季受东南海洋季风影响十分显著,冬季受寒潮影响一般较小。年平均气温介于5°—17°C,相差12°C左右。气温随地势增高而降低,其年平均气温垂直递减率为0.5—0.56°C/100米,小于大气温的垂直递增率,绝大部分山区,基本是冬无严寒夏无暑热。

梵净山的垂直气候带谱是:西南坡或西北坡——(1)海拔800米以下的为中亚热带,(2)800—1400米为北亚热带,(3)1400—2000米为南温带(暖温带),(4)2000米以上为中温带(温带);东北坡或东南坡——(1)海拔600米以下为中亚热带,(2)600—1250米为北亚热带,(3)1250—1900米为南温带,(4)1900米以上为中温带。

梵净山水资源十分丰富,年平均降水量介于1100—2600毫米之间,是贵州省降水量最多的地区之一。4—10月份为雨季,其降水量占全年的80%以上。降水日数介于160至200天之间。相对湿度年平均超过80%(迎风坡),并随地势抬升而增大。由于雨量充沛,植被茂密,在春末秋初之间,几乎是山山飞瀑,处处涌泉,溪流纵横,漱射沟壑,俗有“九十九溪”之谚。泉水清洌甘甜,随处取饮皆为最优质之矿泉水。也由于降水量多,蒸腾的云烟也为梵净山特殊景观之一,如海如涛,绕峰漫谷,翻腾卷涌,气象万千,云量也随地势抬升而增多增浓。

梵净山在保存下来的碑刻和文献中,都曾记载发现“宝光”(佛光)的神奇景象,认为朝谒的信士,如果心地虔诚,一心向佛,仙佛即可在五彩云霓中显现,周围还绕以绚丽如虹的光环。一九八二年贵州省环境保护局和环保协会组织专家对梵净山进行科学考察中,考察人员曾三次在金顶、烂茶顶一带观察到直径为3—5米的彩色光环,前后持续时间2—3分钟不等,同峨眉“宝光”完全相同。近年去梵净山考察或旅游的人中,曾多次见到过佛光,时间持续数分钟及数十秒钟。据专家们较一致的解释,这是在太阳相对方向处的云层或雾层上,光线经水滴间的小孔发生衍射作用而形成的,光环内的人影其实是游客自己的身影。佛光的形成是需要特殊的地理条件和特殊的气候条件的契合,是极不容易见到的自然奇景。据说,国内名山只有峨眉山偶然出现。梵净山佛光的频繁出现给梵净山的风光更增添了神奇而令游客向往的色彩。

梵净山的土壤有机质层普遍较厚且含量较高,但速效养分含量较低。土壤砂粒和粉砂粒级含量较高,粘粒含量很少,土壤抗蚀力较弱。土壤类型的垂直分布显示出明显的规律性:海拔500(600)米以下为山地黄红壤;500(600) - 1400(1500)米为山地黄壤;1400(1500)—2000(2100)米为山地黄棕壤;2000(2100)—2200(2300)米为山地暗色矮林土;2200(2300)米以上为山地灌丛草甸土。分布面积最大的是山地黄壤,黄棕壤,次为山地黄红壤,最少的是山地矮林土、山地灌丛草甸土。

梵净山由于种种原因极少受到人为的破坏,所以天然植被保存完好。不仅种类丰富,为多种植物的汇集地,而且孑遗、古老成分多,类型多样,是当今世界不可多得的种源库。

梵净山相对高差达2000米以上,致使植被的分布随着地势的升高更替着不同的类型,形成十分明显的垂直带谱。从山麓到山顶可以划分为五个垂直带:

500—1300米为以栲、楠为主的常绿阔叶林带。本带主要分布在山王殿、三角庄、鱼坳等1300—1400米以下地区,是多种乔木树种,多样生态类型,不同的植物群落组合一起,经过长期历史发展而形成的多优势典型的樟栲林。林下灌木主要有尾叶山茶、尖叶山茶、中华旌节花、中华绣线梅、白马骨等。山麓一带多有稀疏的杉木林及马尾松林。

1300—1900米为以青冈栎、水青冈为主的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带。本带分布在常绿阔叶林带上部茴香坪、白云寺等1300—1900米一带。常绿树种主要有青冈栎、黔桐等;落叶树种主要有水青冈、中华槭、野樱、野茉莉、野漆树。越往上,落叶成分逐渐增加。长苞铁杉群落分布在本带下部1400米地段,大明松集中在本段上部1600米地段。

1900—2100米为以槭、樱、花楸等为主的落叶阔叶林带。本带分布在剪刀峡、棉絮岭山上部地带(印江境内)。组成本带的落叶阔叶树种还有米心水青冈、水青树、野茉莉、椴树等。灌木层的主要种类有:贵州杜鹃、贵州绣线菊、百合花杜鹃、岭南杜鹃、深红越桔、大箭竹、箬叶竹、美丽马醉木、细叶黄杨、三花冬青等。草木层主要种类有各种蕨类、管花鹿药、蓼草、牛毛毡、竹叶草、心叶荩龙胆、防风、莎草等。

2100—2350米为以铁杉、冷杉为主的亚高山针叶林带。本带分布在阔叶落叶林带之上的烂茶顶、锯齿山、白云寺一带(印江境内)。局部地段可向下延伸至1900米处。本林带还混生有丽江铁杉,以及落叶树种扇叶槭、山樱、花楸等。灌木层以大箭竹占优势。此外有贵州绣球菊、阔叶十大功劳、红花蔷薇、美丽马醉木、高山柳等。草本层主要有牛毛毡、莎草、管花鹿药、小连翘、冷箭竹等。地被层常有锦丝藓、绒苔等多种苔藓植物覆盖地面,树干和树枝上也大量生长。

2350—2572米为以杜鹃、箭竹为主的亚高山灌丛草甸带。本带主要分布在金顶、老金顶凤凰山顶一带。本带下部的优势群落有:百合花杜鹃—大箭竹灌丛、粉白杜鹃—大箭竹灌丛卷叶杜鹃—大箭竹灌丛及贵州杜鹃—大箭竹灌丛等。本带上部则以冷箭竹灌丛为主。亚高山草甸分布在岩石***的桌状山及山顶附近的局部地段。组成的种类有马先蒿、花锚、龙胆、短裂蒿木、大叶当归、卵叶党参、天山玄参、日本鹿蹄草、小连翘、管花鹿药、牛毛毡、多种莎草、石松等。

山的地貌,如同人的体态,而植被则如同一个人的服饰。梵净山由于地质年代古老,具有亘古以来地质史上多期迭加的地貌构造,形成了峥嵘奇伟、千姿百态的地貌景观,而不同的植被带,又给不同高度的高山峻岭、层峦叠嶂、幽谷深壑装点成各具丰姿、旖旎多彩的不同风貌,使游人有移步更新、目不暇接之感,饱享大自然山水林泉各种幻化之美,构成了梵净山自然风光得天独厚的特殊价值。

(李敦礼)

>>> 戳我直接看全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