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牛背上的启蒙1965年·豫北平原豫北平原的麦浪刚泛起青黄,
七岁的王松栋正趴在牛背上打盹。老黄牛"老黑"的尾巴甩在他光溜溜的腿肚子上,
混着青草气息的风送来父亲哼的梆子戏:"未曾学艺先学礼,
未曾习武先习德......"石磨盘前的土坯房里,父亲王广林正在给村人写状纸。
松木桌上的砚台缺了角,是松栋去年打猪草时摔的,父亲却用桐油粘好继续用。"松娃,
来认这几个字。"父亲蘸着墨汁在草纸上写下"仁义礼智信",手指敲着纸页,
"咱老王家祖上是闯关东的货郎,挑子里没别的,就装着这五个字。"秋后的晒谷场,
松栋看见三娃子把二顺的蝈蝈笼子踩烂了。二顺攥着碎竹篾哭,
三娃子叉着腰骂:"你爹偷俺家红薯!"松栋蹲下来捡起那只瘸腿的绿蝈蝈,
解下自己的苇叶书包:"我帮你编个新笼子,比原来的还结实。"他把蝈蝈放在掌心,
透亮的翅膀在夕阳下颤动,"你看,它还活着呢。"暮色里,父亲蹲在门槛上抽烟袋,
听松栋讲晒谷场的事。"你没让他俩打架?"父亲浑浊的眼睛映着灶火,
松栋摇头:"三娃子说二顺爹偷红薯,我让二顺回家问他爹。"父亲突然笑了,
烟袋锅磕在青石上:"明天你去集上,把咱家新收的山药带两捆,给二顺家送去。"冬夜里,
松栋听见窗外有响动。披衣出去,看见二顺蹲在柴垛旁,怀里抱着个瓦罐。
"我爹说红薯是从野地里捡的,让我把新收的山药还你家。"瓦罐里的山药还带着土,
结着冰碴子。松栋接过瓦罐,看见二顺袖口磨出的毛边,
突然想起自己的棉袄也是补丁摞补丁。雪后的清晨,两个孩子在结霜的窗玻璃上画蝈蝈。
父亲扛着锄头出门,回头看见窗台上并排摆着两个瓦罐,一个装着山药,
一个盛着晒干的红薯干。他吧嗒着烟袋笑了,哈出的白气在冷空气中消散,
像极了多年后松栋在讲台上呵出的粉笔灰。
第二章 民办教师的春天1982年·青石小学师范学校的录取通知书被雨水泡得发皱,
松栋蹲在村口的老槐树下,手指摩挲着"民办教师"的印章。
母亲用围裙擦着手从田里回来:"去镇上教书总比种地强,你爹要是活着,准保高兴。
"青石小学的教室漏雨,课桌是用土坯砌的,黑板是块钉在墙上的木板,用锅底灰刷了三遍。
松栋第一次上课,发现后排的虎子把蚂蚱拴在女生的辫梢上。他没发火,
从帆布包里掏出个铁皮盒:"同学们,今天咱们学'昆虫记'。"他打开铁盒,
里面整整齐齐摆着蝴蝶、蜻蜓、螳螂的标本,都是他用暑假捕的。虎子的眼睛瞪得滚圆,
那只绿色的螳螂标本,翅膀上还沾着他认得的槐花蜜。
"虎子同学知道蚂蚱的嘴巴长什么样吗?"松栋把标本举到阳光下,透明的翅膀映出彩虹,
"明天你带只活蚂蚱来,咱们仔细观察。"放学后,松栋蹲在操场边的水洼旁,
教虎子辨认水草。"这是浮萍,无根却能漂洋过海;这是芦苇,空心却能挺直腰杆。
"虎子突然指着他磨破的布鞋:"老师,你的鞋跟都露脚趾了。"松栋笑了,
裤脚卷着露出晒黑的脚踝:"脚趾头说,它想看看外面的世界。"深秋的傍晚,
虎子抱着个布包闯进办公室。里面是双新纳的布鞋,针脚歪歪扭扭,
鞋面上绣着只笨拙的蚂蚱。"我娘说,老师的脚该穿新鞋了。"松栋摸着鞋面上的针脚,
想起母亲临终前在油灯下纳鞋底的样子,线头在她苍老的手指间穿梭,像在编织他的未来。
寒假前的最后一课,松栋在黑板上写下"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
虎子举着蚂蚱笼子问:"老师,你教我们这些,将来能吃饱饭吗?
"松栋望着窗外光秃秃的槐树,枝桠间漏下的阳光正落在孩子黝黑的脸上:"吃饱饭的人,
心里也要有光。
"第三章 课桌下的秘密1988年·青石小学春日的阳光斜斜照进教室,
松栋正在讲"草船借箭",忽然听见"扑通"一声。后排的秀秀趴在地上,
铅笔盒摔得散了架,彩色粉笔滚得到处都是。他走过去,看见秀秀的布鞋上渗着血迹,
裤脚卷着,露出小腿上青一块紫一块的伤痕。放学后,松栋跟着秀秀走进村东头的土坯房。
门一推开,酒气扑面而来,秀秀的爹正对着空酒碗发脾气。"滚出去!
"男人的拳头砸在桌上,秀秀赶紧躲到松栋身后。
松栋看见土墙上用铅笔写着歪歪扭扭的"妈妈",旁边画着个流泪的小人。第二天,
松栋把秀秀带到自己的宿舍。木板床上铺着母亲留下的蓝印花布,
枕边放着他手抄的《千家诗》。"以后你每天放学来这儿写作业,我教你念诗。
"他翻开笔记本,用红笔在"慈母手中线"旁边画了颗星星,"你看,每个孩子都是星星,
妈妈在天上看着呢。"秀秀的爹又来学校闹事是在端午前。他醉醺醺地撞进教室,
指着松栋骂:"你个酸秀才,管得着老子打闺女?"松栋站在讲台上,
看着下面吓得发抖的学生,慢慢卷起自己的袖子。小臂上有道长长的疤痕,
是去年冬天救掉进冰窟窿的虎娃时划的。"大哥,你看这道疤。"松栋的声音很轻,
"那年虎娃在冰面上玩,掉下去了。我跳进去捞他,上来时胳膊划在碎冰上。"他放下袖子,
目光平静,"秀秀妈走的时候,是不是也让你照顾好闺女?"男人的酒劲突然醒了一半,
张了张嘴没说话。端午节那天,秀秀抱着个竹篮来找松栋。里面是几个粽子,还有张字条,
是她用歪扭的字写的:"老师像粽子,外面是青的,里面是甜的。"松栋咬开粽子,
红豆沙的甜在舌尖化开,窗外的蝉鸣声里,他听见秀秀爹在院子里咳嗽,
接着是小心翼翼的脚步声。
第四章 泥路上的脚印1995年·青石村暴雨下了三天三夜,村口的土桥冲垮了。
松栋卷着裤腿站在河边,看着孩子们扒着树干过河,布鞋和书包顶在头上。
五年级的柱子滑进河里,他纵身跳下去,水流卷着泥沙,呛得他睁不开眼。
等他抱着柱子爬上岸,才发现脚底被碎玻璃划开了道口子。夜里,松栋躺在宿舍的竹床上,
听着窗外的蛙鸣。门"吱呀"一声开了,进来的是柱子他爹,手里提着个铁皮灯。"老师,
咱修桥吧。"男人蹲在床边,烟袋锅明灭不定,"村里老少爷们都听你的。
"松栋摸着缠满纱布的脚,想起白天柱子妈在河边哭的样子。第二天,晒谷场成了临时会场。
松栋拄着拐杖站在石磨盘上,脚下的草鞋还沾着泥。"修桥需要石头、木料,更需要人心。
"他看着台下的乡亲,很多人脚上穿着他母亲纳的鞋,"我先捐三个月的工资,不够的,
咱们一起凑。"石桥开工那天,松栋跪在河滩上和泥。柱子他爹要扶他,
他笑着摇头:"当年大禹治水,三过家门而不入,我这算啥。
"乡亲们看着这个文弱的教师跪在泥里,突然有人放下锄头,跟着跪下来。很快,
河滩上跪满了人,泥巴裹满了裤腿,却没人在乎。桥修好的那天,松栋在桥头刻了块石碑,
上面写着"德心桥"。柱子趴在石碑上描红,突然指着桥下的流水:"老师,
你的血是不是渗进石头里了?"松栋摸着孩子的头,想起修桥时被石头砸破的手,
血珠滴在青石板上,像开了朵小红花。深秋的傍晚,松栋坐在桥头批改作业。
夕阳把他的影子拉得很长,映在水面上,随着波纹晃动。远处传来孩子们的笑声,
他们蹦跳着过桥,书包在屁股后面晃荡。桥栏上的青苔已经泛出绿意,就像他心里的希望,
在这片土地上慢慢生长。
第五章 烛光里的课堂2000年·青石小学新世纪的钟声敲响时,
青石小学还是没有通电。松栋把煤油灯挂在教室的横梁上,每个课桌前放个玻璃瓶,
里面装着他自制的蜡烛。烛光摇曳中,他在黑板上写下"迎接新世纪",粉笔灰落在灯台上,
像撒了把星星。六年级的梅芳最近总是迟到,松栋发现她的课本上有很多油渍,
散发着烤红薯的香味。那天傍晚,他跟着梅芳走进后山的窑洞,看见她正在用炭火烤红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