伟人说过:“与天斗,其乐无穷;与地斗,其乐无穷;与人斗其乐无穷。”伟人是三界第一人,就是玉皇大帝都害怕,连续几年的自然灾害并没有打破人类的信念,人定胜天。
既然老天不作美,咱们就自力更生,修水库,打机井。旱了用机井浇地,雨水多的时候存在水库里。连续几年与天作斗争后,又改良粮食作物品种,施用化学肥料,连续几年粮食都是大丰收。石屯村在石云腾的带领下,开始恢复原来的神像规模。这次塑像更是下功夫,粮食用了好几千斤,每个神像的肚子里都有粮食,后代要是遇见灾年也能抵挡一阵了。
最后到孔子像跟前,石云腾的意思是让把挂像请下去,然后也换成泥塑的。石三河偷偷的说道:“父亲,我大哥能当上知州,全靠孔圣人保佑,要是到灾年,人们把孔圣人都吃了,你想圣人还能保佑咱家吗?”
石云腾想了想也是,问道:“那其他神像都塑了金身,这孔圣人像如此的老旧,我心里过意不去呀。”
石三河说道:“父亲,你看这样好不好,现在钢铁,铜等金属也找不齐,咱们去后山找一块大石头,给孔圣人做个石雕的神像,底座做成空的,放上粮食,给后代留点粮食。将来就是遇到灾年,人总不会吃石头吧。然后将挂像拿到咱家供着,到时候孔圣人肯定会偏向咱家的,我二哥也许就是个将军的命。”石三河是为我好,可最后谁知竟害了我,但我不怪他。
石云腾说道:“还是干儿子的办法好,不过不是将军,孔圣人保的都是文官,就做个御史吧。这件事儿就交给你办了,我听说你这几年已经得到你父亲的亲传,一定要把孔圣人雕刻好。”
石三河说道:“可是大的石头不好找呀,还有就是找到了怎样运下山?”
石云腾说道:“好办,我让你用咱村里的拖拉机。”
石三河高兴的说道:“好。”
石三河背上干粮上了山,因为一块好的石头不好找,他找了几天,也没有找到合适的,于是石三河给山神摆了一桌供奉,希望山神给指点迷津。
这天中午,石三河吃了点干粮,喝了几口小酒,靠在一个向阳的山坡睡着了。他梦见了他那条狗。人们等有粮食吃了,也就不打狗的主意了,有几个富户也养起了狗。
石三河醒了,伸了一下懒腰,看见身边卧着一条狗,还是原来救他的狗。他搂着狗说道:“看来梦是真的。”狗回到石三河的身边。狗也许知道石三河的想法,就带着石三河在山上找起来,说来也怪,石三河很快就找到了个象形的山头,很适合做石像。
次日,他准备好贡品,祷告上天,用这个山头,通过修刻,塑造了一个大的孔子石像,利用整个山头雕刻的神像很少,有的山像卧佛、有的山像人形,大多是古人雕刻的不完整作品,石三河利用的这块山体也是古人未能完工的作品。石三河主要是把孔圣人的头部给雕刻出来了,也只是神似,给人看起来就像是一个人形。
完工时,附近的人都来了,人们带上供品、香烛,石三河亲自给解开了蒙在孔圣人头上的红布,开光。其实红布也不过是象征性的。百姓纷纷讨要红布撕成的红布条,拴在树上、农具上、祈祷来年五谷丰登;拴在门上,期望出入平安;拴在牲畜头上,期望六畜兴旺;恋人们拴在锁上,期望永结同心。
由于孔子石像是利用一个山头做的,不方便供奉,于是石三河又找了一块石头,做了一个小的孔子石像,又过了一个多月,孔子像落成,石屯村举行了开光仪式,请来僧尼念经乞讨,所上供品更是丰盛。寺中的那四棵老柏树也封了神。
66年,供奉孔子像的第八年,石云腾心想:“按照当年孟道玄的预测,我们村应该出五个官,现在才出了四个,那第五个该是谁呢?”孔子像在他家西厢房挂着,他给孔子摆上了供品,跪下,说道:“孔圣人,这几年谢谢你的保佑,我们家出了两个官,一个是我大儿子,在市里做了知州,一个是我二儿子当了保长,二儿子愚陋,能当上保长就不错了。我们村,王家出了两个官,一个在吏部,负责官员的考核,一个在县里当知县。按照当年的预测,还应该出一个官,还希望你能明示一下。”
其实石云腾还是希望自己家在出一个官,石屯村石姓的人口最多,第二大姓是王家,如果再让王家出一个官,就可以直接与石家抗衡了,如果再选上村主任,有可能就落在了外姓人的手里。石云腾现在是一人兼两职,他怕自己会下台。
石家和王家从来就不对付,表面上乐乐呵呵,可私下总憋着劲较量个高低,石云腾是村支书,可是年纪大了,该退休了。石云腾的大儿子是一位知州,是从五品官员。王家的小子王文忠在吏部做督察长,虽然也是从五品官员,可有弹劾权,能制约知州。王文忠本家的一个兄弟在县里是县长,王家在石屯村也是人丁兴旺。如果石云腾退休了,让王家的人当上村书记,那么王家的实力将大大增强。
石云腾想把村支书的位置给石三河,可石三河毕竟不是地道的石家人,年龄也小,也不是党员,再说,就算是自己同意石三河做书记,可还得上面的领导同意。
石三河给利用山体雕刻神像的事儿,引起了极大的轰动,人们来此拜山神的人多了。一个在太行山军区的将军李光宇(相当于现在的地方司令员)听说了,就微服来看了, 这个山神有八十多米高,山神脚下的山体方圆好几十亩,像一个底座,山底下,人们给盖了几间房子,供有土地爷。
李光宇看了一会,拜了拜,就上山观看地形了,这也是他打仗多年养起的习惯,每到一个地方都要看看,那里适合屯兵,那里适合安营。这一片山势陡峭,人烟稀少,警卫员小陈跟在李将军的身后,突然把他一把推向李光宇,李光宇掉进了悬崖。小陈哈哈大笑......
李光宇掉进了悬崖,被一颗老柏树给挂住了,没有死,但境况非常危险。李光宇是死人堆里爬出来的,很乐观,心想:“没想到真对我动手了。”他想到了李世民唱到:“谁人救得唐天子,你为君来我为臣,谁人救得李世民,万里江山平半分.......”他自嘲道:“哎,看来要死在这里了。我一生戎马生涯,没死在敌人的手里,到死在了小人的暗害。”
过了两天,李光宇已经饿得头有点晕了,本来年纪已大,再加上山崖上寒冷,他不怕死,就怕死的不明不白,怕敌人窃取胜利果实,怕孩子们跟着受冤枉。不由得老泪纵横。他对救他命的崖柏说道:“老崖柏呀,你在这风吹日晒多年,我要是能脱此难,定给你立庙,让你享受人间供奉。”
再说石三河领着那条狗上山找石头,那狗在山上胡乱的跑着,它跑到李光宇落崖的地方,听到李光宇正在半山崖骂着,它朝着悬崖叫了几声,李光宇听到了狗叫,大声的喊道:“救命呀......”那狗是通灵的动物,赶快去找石三河,石三河到了,看了一眼悬崖,是谁落崖了?看来还有生命,他把绳子拴在旁边的一个石缝上,顺着绳子下了,绳子也就30多米长,到了绳子的尽头,离李光宇还有10多米远,不过已经能看清人了,也能听到说话了,石三河把身上的干粮给扔了下去,说道:“老乡,我去村里叫人,来救你,你先吃点东西。”
李光宇说道:“谢谢兄弟了,我一定会报答你。”
石三河说道:“不要客气,别人也救过我。”说完就上去了,去村里叫人。终于把李光宇救了出来。不过摔伤了一条腿。
石云腾知道了李光宇的身份,把他接到自己家,找来医生,细心的伺候,并向儿子石骄说了此事儿,石骄正好出差,没在家,本想让自己的亲信去迎接,可李光宇说道:“先等几天再说,他怕对方有预谋,再说,没有兵的司令说话不管用”。这事儿就暂时搁下了。
那小陈等过了五六天才回到军营,向副将汇报,说道:“不好了,李将军失足落下了悬崖。”于是部队派兵来寻找,可是找了一圈也没有找到人影。这里交代一下,李光宇虽然是军区一把手,但是手下的副将陈栋一直觊觎他的位置,那小陈叫陈余,是陈栋的本家侄儿,他们一直在寻找机会。李光宇落崖的当天,陈栋就得到了消息,陈栋说道:“既然是微服,就等几天。”陈栋考虑到如果现在说将军落崖了,李光宇的死党一定会去寻找,死要见人,活要见尸,但是如果找到还有一口气在,他一定会把这事儿说出来,到时候我们都免不了一死。他安排陈余说道:“你在李光宇落崖的附近看着,不允许人靠近,五六天过后,我们再派人寻找,到时候,就是他不被摔死也会被饿死。”
那陈余说道:“好。”可山崖边一个人也没有,他有点害怕,心想:“叔叔也是太谨慎了,这地方不会有人来的。”嘴里答应,却不去执行。他跑到县里,吃喝玩乐了几天。
李光宇有几个亲信,带领了一队人,在山崖附近没有找到,就去附近的村庄寻找,最后在石屯找到了他。这时,知州石骄也到了,他们赶快向上级军区汇报,并在第一时间控制了陈栋叔侄,最后陈余把错误都揽到自己身上,他说:“他上次挨了李将军的骂,一直怀恨在心,就对李将军下了毒手。”于是处死陈余,陈栋调离。
李光宇在石屯住了几日,对这里有了感情。临走之际说道:“我在崖下发誓,要报答救我的人,石三河,你跟我走吧,在部队给你谋个好前程。”
石三河把石桂生救自己的事儿说了一下,然后说道:“我要伺候我爹到老,不能和你一起走。”
李光宇欣赏石三河,说道:“三河,你还有什么心愿?看看我能不能帮你。”
石三河说道:“我父亲曾想让我入党,为国家效力,可申请了几次,都没有申请上,你看......”
李光宇说道:“这好办,就交代下去。”这时,一边的狗汪汪的叫了 几声。李光宇说道:“狗兄弟,最先是你发现我的,你就是我的救命恩人,这样吧,我封你为副将。”于是一个狗将军诞生了。
后来,李光宇为山崖上的崖柏立了庙,圣人寺里的四棵大柏树和山里的崖柏是同宗,也受到了格外的照顾。
石三河在他18岁的时候,光荣的入了党,那天,石桂生看着石三河念入党誓词,不知为何流下了眼泪。
又过了一段时间,李光宇从部队给石屯村送来了两部拖拉机,还给狗打造了一副项圈。
古印度佛教有一种修行的方法,像乞丐一样乞讨。相传,佛陀在世的时候,佛弟子身心清净,过着托钵乞食的生活,这就是佛经上说的“三衣一钵”。由于印度处于热带,他们平时不用穿多少衣服。传到中国后,中国北方的气候比较寒冷,印度的衣服起不了保暖作用,于是中国佛教内穿棉衣,外披袈裟,这就是佛经上说的衣服与戒律。佛陀睡觉时,地下垫的东西叫“具”。这个“具”传到中国就变成拜佛时铺在地上的拜垫用了。他们规定出家人不需要房子,这就是济公活佛烧掉自己房子的原因。他们每晚只能在树下睡觉,而且每个树下只能睡一个晚上,第二天必须搬走,以免起贪恋之心。传到中国,在南朝,为了方便出家人可以睡觉,建了许多寺庙,给出家人提供休息场所,这些场所慢慢被本土文化吞噬,一些寺庙成了收留流浪人的场所。
在石屯村的圣人寺长期住着一位乞讨者,别人都叫他阿乞,这人有个30多岁,正值壮年,可就是不去干活,常年乞讨,他自称是活佛转世,来解救人间的苦难。经常穿着一件破棉袄,外皮一件类似袈裟样的布片,左手托一个缺口的黑瓷碗,右手拄着一根要饭棍,棍已经被磨得包了浆。
他的棍子可有来历。最先圣人寺住着一群僧尼,阿乞没地方住,住在了村外的土地庙里。他经常偷吃土地爷的供奉。有时候他乞讨的粮食多了,也不知道分给土地爷一点。这使土地爷很愤怒。闹饥荒时,他的乞讨棍坏了,想重新去找一根,看中了土地爷手中的棍子。说道:“土地爷呀,你不用乞讨就有饭吃,把你的棍子借我吧。”说完就夺了土地爷的棍子。他怕土地爷找自己的麻烦,找来一根高粱杆给土地放在手里,说道:“土地爷,你大人大量,讲究着用吧。”土地爷的棍子是南太行山上的降龙木做的,很有价值。他棍的上面钻了几个眼,拴了九个铁环,相当于一个九环锡杖。这棍的作用很大,遇见野狗可以驱赶,遇见一些商铺,他就开始唱了,摇着棍子,呵喝喨喨直响。他唱道:
“喝喨喨,喝喨喨,
听我要饭儿的说端详。
家住道口运河边,漫水冲坏了我的房。
我的爹爹死的早,家中只有我老娘。
喝喨喨,喝喨喨,
那年冬天来的早,寒风刺骨雪花飘。
房屋有壁没有顶,米缸破碎没有粮。
左手豁碗右手棍,背着老娘去逃荒。
喝喨喨,喝喨喨,
讨饭遇到大恶狗,张嘴咬我一大口。
又饥又累何处去,漫漫长路还得走。
喝喨喨,喝喨喨,
傍晚投宿一道观,小道欺人把我撵。
道观旁边铺个垫,我让老娘躺上面。
我说:娘呀,你等我一会儿,我去给你讨口热水喝。
喝喨喨,喝喨喨,
北风呼呼用力吹,讨口热水赶快回。
回来老娘身已硬,可怜老娘见阎王。
喝喨喨,喝喨喨,
老娘死后身不安,没有得到一个棺。
苍天何故欺人穷,何时穷人尽笑颜。
喝喨喨,喝喨喨......”他还借着棍子表演一些节目。据说民间表演艺术“花棍”就是从这转变来的。
后来,闹饥荒,圣人寺的僧侣跑完了,阿乞就住在了圣人寺。圣人寺还住有好多本村的村民,他们只为能挤在一起取暖,度过冬天。阿乞慢慢成了这群人的头儿。他经常领几个人去县里的大户人家要饭。他的那套喝喨喨,大家都背的滚瓜烂熟。大家一直不明白,阿乞的那套要饭顺口溜《喝喨喨》是谁给编的,后来我才知道,那《喝喨喨》是原来玉帝在人间讨饭时候给编的。
灾年过后,阿乞慢慢成了石屯村的一员了。
19.12.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