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召集了分管农业农村工作的各部门负责人,提出了一个大胆的计划——要在三个月内完成青山村的基础设施改造,特别是修通一条连接外界的柏油马路。
“这条公路不仅是青山村发展的关键,更是全县乡村振兴的重要突破口。”
秦明辉在会议上强调,“我们必须集中力量办大事!”
然而,这个计划一经提出就遭到了不少反对声音。
有人认为资金不足,有人担心施工难度太大,还有人质疑这样的工程是否真的能带来经济效益。
“秦县长,您刚来不了解情况。”
一位老同志私下里对他说,“这些贫困村的问题不是修条路就能解决的。
关键是人心不齐,大家都不愿意配合。”
秦明辉没有反驳,而是选择了深入基层。
第二天一大早,他就带着张主任和几名工程师再次来到青山村。
这次,他们不仅要查看路况,还要挨家挨户走访村民。
“修这条路真的有必要吗?”
一位老村民质问道,“这些年我们不也活得好好的?”
“活得好好的?”
秦明辉指着村口那条坑坑洼洼的土路,“您看看这条路,下雨天连辆救护车都进不来。
要是有人生病了怎么办?
要是孩子上学迟到怎么办?”
老村民无语了。
秦明辉接着说:“修这条路不是为了面子,是为了让大家的日子过得更好。
路修好了,外面的人能进来,我们村的东西也能出去。
这才是发展的第一步。”
与此同时,李慧兰也在反思自己的工作方法。
她意识到,仅仅依靠理想主义是不够的,必须找到一种能让村民接受的方式。
“或许我应该先从小事做起。”
她对驻村工作队的队员们说,“比如帮村民们解决一些实际问题,让他们看到我们的诚意。”
于是,李慧兰带着队员们挨家挨户走访,记录下村民们的诉求。
她发现,除了修路之外,村民们最关心的是饮水安全和孩子的上学问题。
“我们能不能先从这两个问题入手?”
李慧兰提议道,“如果能让村民们喝上干净的水,孩子们能有更好的学习环境,他们自然会对我们更有信心。”
驻村工作队迅速行动起来。
他们联系了县里的水利部门,申请了一批净水设备;同时,在村委会设立了一个简易的图书角,为孩子们提供学习资料。
渐渐地,村民们的态度开始有了变化。
赵大爷的儿子小明原本成绩平平,自从有了图书角后,他每天放学都会留下来看书学习。
这让赵大爷对李慧兰的态度也缓和了许多。
:返乡创业者的归来*就在秦明辉和李慧兰忙得不可开交的时候,一个意外的消息传来——青山村的年轻媳妇陈小夏回来了。
陈小夏曾经是村里的骄傲。
她在城里打工多年,攒下了一笔钱,还学到了不少做生意的经验。
然而,她始终放心不下年迈的父母和年幼的孩子。
“我在外面漂泊了这么多年,还是觉得家乡才是最好的。”
陈小夏回到村里后感慨地说,“看到现在的状况,我觉得自己应该做点什么。”
陈小夏带回了一笔资金和一些先进的农业技术。
她打算在村里成立一个农产品合作社,带领大家一起种植有机茶叶和养殖生态土鸡。
“我不相信我们村会永远这么穷。”
她说,“只要大家肯干,我相信我们一定能过上好日子。
:城乡融合的初步尝试随着修路工程的推进和村民态度的转变,秦明辉开始思考更大的问题——如何实现城乡融合发展。
“乡村振兴不仅仅是农村的事,还需要城市的资源和支持。”
他在一次会议上提出了一个大胆的想法,“我们可以尝试引进一些城市的企业和资本,帮助农村发展产业。”
这个提议得到了林建国的支持。
林建国是一家大型旅游集团的负责人,他对乡村旅游市场有着独到的见解。
“青山村虽然落后,但它的自然资源得天独厚。”
林建国说,“如果我们能把这里打造成一个乡村旅游目的地,不仅能吸引游客,还能带动当地的经济发展。”
秦明辉眼前一亮:“那我们就从乡村旅游入手!”
第二个月月底,修路工程终于正式启动了。
村民们自发组织起来帮忙搬运材料、清理路面。
张大山也主动请缨担任施工现场的协调员。
“看来我还是低估了大家的力量。”
张大山感慨地说,“只要我们团结一心,没有什么是做不到的。”
与此同时,陈小夏的合作社也开始运转起来。
她带领村民们种植有机茶叶,并通过电商平台将产品销往全国各地。
第一批订单的成功让村民们看到了希望。
“小夏回来真是太好了!”
赵大爷逢人就夸,“现在我们村终于有了盼头。”
而李慧兰也收到了一个好消息——她的驻村工作得到了上级的认可,并被评为“优秀第一书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