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和梨花白第1章 袁玉青在线免费阅读

>>> 戳我直接看全本<<<<
“我家很穷,非常非常的穷。”

坐在树墩上的少女大约十五六岁的年龄,扎着两个小辫子,低头玩弄着衣角,一口气说完了上面的话。

的确,她爷爷的爷爷是从河北一路要饭乞讨走到河南的,从家乡走出来的上百口子人,在路上饿死、冻死,或者被抓壮丁,被欺骗拐卖,总之能够像她爷爷的爷爷这么幸运能够走到一个村子,还能安顿下来娶妻生子的,他同行的人中只有一位少年时候的玩伴。

太穷了,几代人都没读过书,大字不识一个,靠着一份勤劳,娶妻生子,然后就有下一代,下下一代。

袁玉青有一个妹妹一个弟弟,年龄都还小,娘却已经不在了。

袁玉青旁边站着的青年也就是十***岁的年龄,中等身材,皮肤黝黑,五官平淡,听少女说完话,沉默了一会说:“你家的情况,媒婆已经说了,我家也很穷的,但是我会好好努力挣钱养家,不会让你受委屈的。”

少年男女的不远处站着几位媳妇,一边纳鞋底,做鞋子,一边聊天。

其中一位年龄稍大的妇人是媒婆,媒婆口中一直在应和着几位媳妇,眼睛却一刻也不停歇的盯着少年男女。

她看了那边两人没再说话了,便用胳膊肘碰了碰身边的一位年轻媳妇。

年轻媳妇会意,提高了声音喊道:“青儿,走了,该回家做饭了。”

“哎,来啦。”

少女脆生生的回应着,站起身来,朝着青年点点头,头也不回地朝这边走过来。

男青年脸有些红,张着口想说什么,最终垂了双手,没说出来。

袁玉青和年轻媳妇并肩向村里走着。

“康嫂子,人家是不错,不过,下次不要给我介绍对象了,我妹妹弟弟还小,我奶奶身体也不好,我想晚几年再定人家。”

少女眼神清澈,虽然说着家里的情况,并不见有多么的不甘心或者失落。

康嫂是一个快心热肠的人,嗓门大,身材也高大,但是因为太瘦,颧骨很高,显得整个人有点凶:“别拿你奶奶做挡箭牌啊,要不是你奶奶托我,我也不会操这份心,又不落好,还不是心疼你,怕你耽误了年龄,找不到好婆家。”

康嫂子说完,软了口气,说道:“青儿妹子,你要是觉得行,那也可以先定下来,晚几年再出嫁也行啊。”

康嫂子虽然不是媒婆,也是那牵线人,要是那青年和袁玉青定了亲,男方是少不了要给她送两斤猪肉一壶酒,还要送一篮子糕点果子的。

要是袁玉青不同意,那不就白忙活了。

袁玉青从小土生土长,自然知道这个理。

她叹了一口气说道:“康嫂子,谁家相看媳妇不是今年定明年娶的,我家这种条件,咱也不能拖着人家不是。”

“那可不是,你长得好看,又踏实勤奋的,屋里屋外一把好手,人家男方说不定愿意等你呢。”

少女抬起脸来,笑了:“康嫂子,你放心,以后还是拜托你帮我说媒牵线,不找别人。”

康嫂子停顿脚步:“我这……我这……你……你……”

“哎,不识抬举的小丫头哟!”

康嫂子气呼呼的甩手先走几步,留少女站在原地。

袁玉青回头看,男青年也跟着媒婆走了。

不知道媒婆和他说些什么,男青年不停地点头。

袁玉青想着赶回家做事,便抬起脚步向家走。

三年前,袁玉青的娘不在了,而妹妹袁玉暖十二岁,弟弟袁心明五岁,家中还有一位患有眼疾的奶奶。

袁玉青的爹不分昼夜的干木匠活,头发都熬白了,辛苦养活一家人。

如果袁玉青出嫁,这个家真的不知道怎么过下去。

夜幕降临,穷苦的村庄里没有了灯火,家家户户陆续进入梦乡,没有了白天的喧嚣,即使稍微远处一点的夫妻吵架声、孩子哭闹声,以及狗吠声也能清晰可闻。

袁玉青摸黑把院子里晾晒的衣服收进屋子,秋天露水重,衣服上面有潮气,明天还需要再晾晒一下。

“青儿,你今晚到奶奶屋里睡吧。”

袁玉青小心翼翼的扶着家具走到了里间奶奶的屋子。

这间祖屋有四间房间,她和妹妹住在东间,奶奶住在东间的套间,中间是正堂接待客人的地方,西间是爹和弟弟住的地方。

弟弟四岁之前一直跟着自己和妹妹住,后来弟弟稍微大一点,爹就在西间搭了一个小床给弟弟,说女孩子大了,该说亲了,要分开。

“奶奶,我睡你脚头,给你捂捂脚。”

“不用,青儿,奶奶的被子是暖和的,你到奶奶这头睡,陪奶奶说说话。”

袁玉青脱掉外衣和裤子,上床,一头扎进奶奶怀里。

“跟奶奶说说,今年相看的青年咋样啊,你看的中人家不?”

“奶奶,人家应该是一个还不错的人,就是我想多留两年,等暖儿和明儿大一些了,我再嫁人也不迟,再说,我也舍不得奶奶和爹,舍不得咱们这个家。”

“青儿啊,女孩子相看婆家也就几年的好光景,等你十***了,可就不好找人家了,咱们可不能耽误啊。”

“奶奶我知道的,我有数,你让我再等两年,等暖儿到了十二岁,家里能交给她了,我就嫁人,奶奶你就别催我了。”

“唉,是我们家耽误了你,是我们家拖累了你啊。”

“奶奶,这也是我的家,我是奶奶你一手带大的,奶奶不要我了?”袁玉青假装听不懂奶奶的话,嗔怪道。

奶奶不再说话,她知道拗不过这个孝顺的孙女,只要使劲搂着她,多给她一些温暖,像小时候一样。

过了很久很久,袁玉青才睡着,村庄越发寂静,虫鸣声远远近近的,在寂静的夜里不安分的歌唱,守护在院中的大黑本来还十分警惕,听到声响会竖起耳朵,慢慢的,随着家中男主人的鼾声高高低低响起,也渐渐低下了沉重的脑袋,安心睡去。

这是河南一个非常普通的小村庄,因为村子里面基本都是袁姓人家,所以就叫袁家村。

村子里独立建院的一共有120户人家,算是一个比较大的村落,有些兄弟没有分家的庄户人家有四世同堂住在一起,大大小小的矛盾和东家长西家短的事情每天都在上演,但是因为贫困,大家并没有多少心思放在这些事情上,村里无论男女老幼,都在很努力的讨生活,纷乱的时代里,能够活下来,护好一家人,就已经不错了,所以邻里关系,反而相对比较简单。

袁家村的村南和村北各自有一条大河流过。

村北的河叫商河,河道不宽,搭了一个红砖的桥,只有两个桥洞,桥洞里面上满了青苔,桥面一侧还上满了草,也不知道是什么时候搭建的。

石桥已经很老很老了,像是一个七八十岁的老人,总是上面缺一颗牙,下面又缺一颗牙的,石桥也是。遇到大风、暴雨或者上游洪水,总是会冲塌一些,每年的时候村长都会带着村里人修修补补好几次,但是一点也不耽误桥上走人,走车,走牲畜。

村南的河流叫惠济河。

相传,一千多年前惠济河就有了。惠济河大约七十米左右宽,通往村外的地方有一座石桥,后来这座桥塌了,总也修不起来。

枯水期还能踩着塌落的石头石板走到对岸,到了丰水期,看不见河里的石头了,人就只能绕道到隔壁村子里,走他们那里的桥出去。

村里的人习惯了,穷怕了,一想到要出钱修桥,也没谁抱怨要绕路,怕路远。

袁玉青从小跟着娘在惠济河里洗衣服,村里媳妇都喜欢在桥塌的地方洗衣服,因为石头和石板是最好的搓衣板。

村里媳妇婆子拿着捶衣服的棒槌,在石头上使劲的敲打浆洗,声音此起彼伏,一幅热闹的人间烟火气。

袁家村虽然贫穷,衣服上都有补丁,但是下地前的男女老幼,身上的衣服总穿的干干净净,没有泥垢,就是惠济河给到袁家村人的体面。

袁玉青的家正好处在村里的中间,前后左右都有邻居,天刚蒙蒙亮就有勤快的人家开始打扫庭院,生火煮饭,喊一家老少起床,吵吵闹闹,想睡懒觉都很难。

自从娘走后,袁玉青就接手了家里大大小小所有的家务,带着妹妹跟着爹一起下地干活,春耕夏忙秋收,虽然力气比不上村里的同龄男孩子,也帮了爹很多忙。

村里人家基本都是一日两餐。

早上多做一点馒头或者饼子,夹了菜放在柳条编的篮子里,再用瓦罐提一瓦罐的清水,夏天就是一提薄荷水或者绿豆汤,拎到田间地头。

中午,干活累了,渴了,饿了,就地吃喝,干活到太阳西沉,再回家吃晚饭。

晚饭一定要在天黑之前吃完,不然庄户人家没钱买蜡烛,更没钱买油点灯,太奢侈了。

大部分人家都能在天黑之前进屋休息,大家自有一套可以根据季节和天气变化来安排生活的智慧。

袁玉青也慢慢学会了这种生活智慧。

她总能在天黑之前,收拾好家里,把牲畜赶到圈里,再给院子落了锁。

自从上次被袁玉青说了之后,康嫂子觉得特别没面子。

她越想越生气,话里话外,甭管聊什么话题,都会拉扯上袁玉青,随便说了一些无中生有的话。

袁家村里的人也都了解袁玉青家的情况,自然,说媒拉纤的人短时间内不再踩她家的门槛。

因为这,袁玉青的奶奶还纳闷着自言自语了几次。

她眼神越发不好,便更是很少出门,那些难听的话语她也无从听说。

这日,一大清早,袁玉青便做好了饭菜,见妹妹从房间走到院子里,便说:“暖儿,手洗干净,准备吃饭,吃完饭,我们就去玉米地里拔草,今天天气好,多拔一些,回来晒干,给牛羊留着过冬。”

“得令,今天,我背一个大背篓去地里。”

袁玉暖也是一个十分勤快的姑娘,年龄虽然小,却十分机灵讨巧。

“姐姐,我也和你们一块去,我可以背一大捆草。”只有五岁的弟弟袁心明跟着两位姐姐长大,非常的懂事。

她怕姐姐们不带自己出门做事,赶忙从院里靠墙的地方背起一个背篓,背篓比他都高。

袁心明撅着***把背篓抬高,大声说:“大姐,二姐,你们俩快看,我也背的起来。”

袁玉暖抬起脚,一脚轻轻踹在了弟弟***上。

袁心明重心不稳,整个人向前踉跄跑了两步。

“大姐,二姐又欺负我,她又踢我***,大姐,你快看……”

袁玉青笑了。

她从锅里起了玉米面饼,给家人一人盛了一大碗红薯稀饭。

“暖儿过来端稀饭,心明,你过来端饼子。”

袁玉暖吐了吐舌头,赶紧过来干活,袁心明也忘了二姐踢他***的事。

兄妹之间闹着玩,一会儿就忘,根本没放在心上。

饭菜端上桌,喊了奶奶和爹一起吃饭。

袁玉青的爹叫袁大河。

爷爷奶奶他们本来还想生二河三河,后来怎么努力再也没有孩子缘分,于是爹也就没取大名,就这么被村里人叫着。

袁大河最近两个月接了一个大活,隔壁村里有一户人家既要嫁闺女也要娶媳妇,要打的家具比较多,需要干三个月才能干完活。

三个月能够赚到十两银子,这个钱够一家人吃喝嚼用一两年了,就是地里的活计要耽误一些,只能丢给三个孩子了。

袁大河三口两口的大口喝完粥,像耙子一样的大手抓起三个饼子,夹了咸菜丝就往嘴巴里面送,快速的就吃完了饭。

他有些闷声闷气地说:“娘,我走了。”

奶奶“嗳”了一声。

袁玉青姐弟三人对爹的习惯早已经习惯,所以自顾自的吃饭。

等爹走后,袁玉暖说起了一件事。

“奶奶,我听村里人说咱们村要迁来一户人家,这户人家姓殷,说是因为咱们村风水好,前后各有两条大河才迁过来的,还听村里人说人家是有钱人家,愿意出钱帮咱们修村南的那座石头桥,啧啧,那得多有钱啊。”

袁玉暖承担着家里洗衣服的主要工作,一年四季的衣服基本都是她在洗,所以跟着村里婆子媳妇洗衣服的时候,这些话就是不听也会传到她的耳朵里面去,再加上这个丫头嘴巴甜,日常奶奶婶子嫂子姐姐的叫着,大家都愿意在洗完自己家衣服的时候帮她搭一把手,所以她也是家里的包打听,万事通。

“说啥时候迁来了不?”奶奶问。

“听说就最近几天,先住在村子里私塾那边,听说人家还是读过书的,可以把村里的私塾办起来,以后弟弟还能去读书呢,认识了字,就不一样了,可以去镇子上做伙计,也能去城里做事,就可以见世面了。”

袁玉暖就等着大家问她呢,奶奶话音刚落,她就迫不及待的把自己知道的都倒出来了。

袁心明嘴巴里面含着一块饼子,模糊不清的说:“我不读书,给家人省钱。”

袁玉青调笑弟弟:“不读书怎么能行,反正家里也也不差你一个五岁的小屁孩干活,好好吃饭,别四处掉渣。”

袁玉暖可没姐姐脾气好,她伸出手,一巴掌拍在了弟弟后脑勺。

“不读书,一辈子都没出息。”

袁心明这一次是恼了,他眼泪都快流出来了,大声说:“奶奶,大姐,你们看,我二姐又再打我。”

袁玉暖转了转眼珠说:“打的就是你,光知道吃饭,不知道读书,没出息。”

袁玉青咳嗽了一声,没说话。

袁玉暖却也不敢再说话了,她朝着弟弟伸了伸舌头,埋下头好好吃饭。

村里都是袁姓人家,现在村里突然要迁一户人家过来,肯定是一个轰动全村的大新闻。

不过,当下最重要的是背着背篓箩筐去地里拔草,趁着天气好,晾晒干,等到冬天的时候牛羊好过冬,这才是最最要紧的活。

袁心明还小,干活的主力还是得是袁玉青和袁玉暖姊妹俩。

正是盛夏季节,玉米还没有抽穗,秸秆还正在努力向下扎根,根扎的越多,秸秆就能越粗壮,到时候风刮不歪,下大雨也不怕倒,最重要的是这样的玉米才能饱满多籽,才能够在明天开春粮食青黄不接的时候,做一家人的口粮。

把田间玉米垅里的野草连根拔起,防止它们和玉米争地力就是当下最最重要的事情了。

附近田里已经有其他人家陆陆续续开始干活了,勤快的人家,地里根本看不见什么杂草,因为农民的天职就是伺候田地庄稼,你伺候好了,田地就给你一个大丰收,除非天灾人祸,否则一点儿也不会亏待你。

袁玉青姐弟三人蹲下身子,拿着小铲子开始松土铲草,随着太阳高升,天气越来越热,三个人都是一身的汗,弟弟慢慢干不动了,袁玉青就让弟弟把自己拔的草归拢成一个个的小堆,这样收起来更方便。

三亩地的玉米地,到了中午又累又饿的时候,姐弟三人才干了不到一亩地。

弟弟确实太累,在玉米地里睡着了。

她们姐俩吃了饼子喝了点水,伸了伸酸痛的腰,又开始干活。

这样的生活日复一日,没有什么可抱怨的,更没有什么好讨论的。

等到刺眼的太阳西斜,变成一个可以直视的火球时,姐弟三人就必须要拿绳子把拔下来的草打捆好,背上摞起来比自己还高的草垛回家做饭吃饭。

村里人见到了他们三个多会搭把手。

有力气大的叔伯如果正好空着手,也会帮她们背着送一程。

但是这也不是常态,毕竟家家户户,青壮有力气的男子都会去学一门手艺,要么能够去给人家盖房子,要么学打井,还有去学烧窑,木匠篾匠,还有心眼活的会去做货郎,总之,都是为了补贴家用,除了确实游手好闲的娶不上媳妇又破罐子破摔的懒汉,否则谁家也不会有多余的劳力。
>>> 戳我直接看全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