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戳我直接看全本<<<<
苏瑶猛地从雕花床榻上坐起,大口喘着粗气,双眼满是惊惶,急切地扫视着四周。

雕花床榻散发着古朴的气息,房间里的布置古色古香,桌椅摆放规整,墙上挂着几幅字画,一切都陌生得让她心底发寒。

她的记忆还停留在实验室,为了研究一种新型药物,她已连续三天三夜未曾合眼,最后只觉眼前一黑,怎么就到了这全然陌生之地?“姑娘,您可算醒了!” 一道清脆的声音打破寂静,身着古装的丫鬟翠儿匆匆走进来,眼中满是惊喜,语气里还带着几分劫后余生的庆幸。

苏瑶瞪大了眼睛,声音带着一丝颤抖:“这是哪儿?你又是谁?”翠儿被这突兀的反应吓了一跳,愣了一瞬,才连忙说道:“姑娘,您这是怎么了?这里是长安,您是礼部侍郎家的千金林婉兮啊,奴婢是翠儿,一直伺候您的。”

苏瑶只觉脑袋里嗡嗡作响,穿越,这个只在小说里读过的桥段,竟真切发生在自己身上。

她深吸一口气,努力镇定下来,既来之则安之,好歹自己是个医学生,一身医术走到哪儿都能有立足之地。

不过,要想在唐朝真正施展拳脚,还得深入了解这里的医术。

接下来的日子,苏瑶一面努力适应林婉兮的身份,一面暗自打听这个时代的医药状况。

她发现,唐朝的医学虽有一定发展,可许多病症的治疗手段仍十分落后。

传统的医馆里,大夫们凭借经验与古籍诊断开药,面对一些疑难杂症,往往束手无策。

苏瑶决定主动出击,开始了艰难的学习过程。

她听闻长安城内有一位颇有名望的老郎中张济世,医术精湛,对各类病症都有独到见解。

长安的清晨,日光穿过淡薄云层,洒在熙攘的街道上。

苏瑶怀揣着忐忑与期待,穿过热闹的集市,朝着张济世的医馆走去。

医馆的招牌高悬,古旧却透着庄重,在微风中轻轻晃动。

苏瑶深吸一口气,迈过门槛。

医馆内弥漫着浓郁的草药香气,药柜层层叠叠,一格格抽屉上贴着工整的标签。

前来求诊的人已排起了长队,或坐或站,脸上带着病痛的憔悴。

苏瑶的目光急切地在人群中搜寻,很快,她注意到了那位正在为患者诊治的老者。

只见他身着一袭灰布长袍,身形清瘦,面容和蔼却又透着几分医者的威严。

他的眼神专注而沉稳,手指熟练地搭在患者的手腕上,微微闭目,似在通过脉象与患者的身体对话。

苏瑶心中笃定,这想必就是张济世。

待张济世为一位患者开完药方,苏瑶赶忙上前,恭敬地行了一礼,说道:“张大夫,久仰您的大名,小女子林婉兮,对医术极为痴迷,今日特来拜会,恳请您能收我为徒,传授医术。”

她的声音清脆,因紧张而微微颤抖,眼中满是恳切。

张济世抬起头,目光落在苏瑶身上,眼中闪过一丝诧异。

他打量着眼前这个年轻女子,见她衣着虽华丽,却难掩对医学的热忱。

他微微皱眉,语气带着一丝疑惑与考量:“姑娘,学医之路,艰辛异常,非一朝一夕之功,且多是男子为之,你一个闺阁女子,当真能吃得了这苦?”苏瑶挺直腰杆,语气坚定:“张大夫,小女子心意已决,不怕吃苦,每日天未亮便能起身,愿从最基础的学起,绝无半分懈怠。”

说着,她从袖中拿出一本自己近日整理的关于常见病症的笔记,双手递给张济世,“这是小女子近日研读医书所做,还望大夫指正。”

张济世接过笔记,缓缓翻开,只见上面字迹工整,对病症的理解虽显稚嫩,却能看出用心与钻研。

他的神色稍有缓和,沉吟片刻道:“姑娘既有此心,可先留下帮忙,至于收徒之事,且看你日后表现。”

苏瑶闻言,眼中顿时涌起惊喜,再次深深行礼:“多谢大夫,小女子定不负所望!” 此时,医馆外一阵喧闹,又有新的患者被抬了进来,苏瑶赶忙转身,跑去帮忙安置患者,开启了她在医馆学习的第一步。

每天天刚蒙蒙亮,苏瑶便起身前往医馆。

张济世先教她辨认各种药材,从常见的人参、当归,到一些珍稀的草药,每一味药的形状、气味、功效,苏瑶都牢记于心。

为了加深记忆,她常常在夜晚借着微弱的烛光,仔细描绘药材的模样,写下详细的笔记。

学习把脉时,苏瑶更是下足了功夫。

张济世找来几位不同病症的患者,让苏瑶反复练习把脉。

一开始,苏瑶根本摸不出脉象的细微差别,急得眼眶泛红。

但她没有气馁,每天一有时间就为患者把脉,感受不同脉象下的跳动规律。

遇到不懂的地方,她便虚心向张济世请教。

张济世也被她的好学精神所感染,毫无保留地将自己多年积累的把脉经验传授给她。

在学习方剂时,苏瑶发现唐朝的方剂与现代医学有很大不同。

许多方剂的配伍讲究阴阳平衡、五行相生相克,这对于习惯了现代医学理论的苏瑶来说,理解起来难度颇大。

她花费大量时间研读古代医书,如《黄帝内经》《伤寒杂病论》等,遇到晦涩难懂的地方,就向张济世和其他医家请教。

为了验证方剂的疗效,苏瑶还亲自尝试一些不太危险的方剂,记录下服用后的身体反应。

一次,张济世让苏瑶为一位患有风寒咳嗽的患者开方。

苏瑶根据所学,开出了一副包含麻黄、杏仁、甘草等药材的方剂。

但患者服用后,症状并未得到明显改善。

苏瑶十分沮丧,她仔细回忆自己的诊断过程和方剂配伍,却找不出问题所在。

张济世看出了她的困惑,耐心地为她分析病情。

原来,这位患者本身体质虚弱,苏瑶开出的方剂虽然能解表散寒,但过于猛烈,损伤了患者的正气。

在张济世的指导下,苏瑶调整了方剂,加入了一些补气的药材,患者再次服用后,病情逐渐好转。

这次经历让苏瑶深刻认识到,唐朝医术不仅要掌握理论知识,更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灵活运用。

除了在医馆学习,苏瑶还经常跟随张济世出诊。

无论是繁华的富贵人家,还是简陋的平民小院,都留下了他们的足迹。

在出诊过程中,苏瑶亲眼目睹了不同阶层患者的生活状况和疾病痛苦,这更加坚定了她用医术帮助更多人的决心。

她细心观察张济世的诊断过程和治疗方法,学习他与患者沟通的技巧,如何从患者的只言片语中获取关键信息。

随着学习的深入,苏瑶逐渐将现代医学知识与唐朝医术相结合。

她发现,唐朝医术注重整体调理,而现代医学在疾病诊断和治疗手段上更加精准。

她尝试用现代医学的思维方式去理解唐朝医术的理论,用唐朝医术的方法来弥补现代医学在某些方面的不足。

例如,在治疗一些慢性病时,她会采用唐朝的针灸、推拿等疗法,配合现代的饮食调理和心理疏导,取得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经过长时间的努力学习和实践,苏瑶的医术有了质的飞跃。

她不仅掌握了唐朝医术的精髓,还将自己独特的见解和方法融入其中,逐渐形成了自己的行医风格。

长安城内的百姓们对她的医术赞不绝口,她的名声也越来越响亮。

一日,苏瑶带着翠儿出门,路过一处热闹集市。

人群突然一阵骚乱,只见几个大汉匆匆抬着一个男子,那男子面色如纸般苍白,嘴唇乌紫,气息微弱。

周围人纷纷摇头,小声议论着怕是没救了。

苏瑶下意识地快步上前,伸手搭住男子脉搏,凭借扎实的医学知识,她迅速判断男子是食物中毒。

她目光急切地环顾四周,恰好瞧见不远处有卖绿豆和甘草的摊位,立刻吩咐翠儿:“快,把那些绿豆和甘草都买来,多买些,再找个地方煮成汤汁。”

翠儿虽不明所以,却也不敢耽搁,匆匆照做。

不一会儿,汤汁煮好,苏瑶小心地将汤汁喂给男子。

众人都屏气敛息,紧紧盯着。

过了好一会儿,男子缓缓睁开眼睛,眼中恢复了些许清明。

周围人群爆发出一阵惊叹。

男子挣扎着起身,向苏瑶深深一揖:“在下萧逸尘,多谢姑娘救命之恩,大恩大德,没齿难忘。”

苏瑶这才看清他的面容,剑眉星目,即便此刻虚弱,也难掩一身气宇轩昂。

苏瑶笑着摆摆手,神色温和:“萧公子不必挂怀,医者仁心,举手之劳罢了。”

从那之后,萧逸尘便时常寻来与苏瑶相见。

两人漫步在长安街头,看着街边熙熙攘攘的贩夫走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