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流光乍破穿元世,赤子携智赴山河
盛世大都烟火盛,初心赤子志节坚。
旧朝风物藏新机,今世智识破雾烟。
莫叹时空隔万里,丹心可照汗青篇。
2025年的夏夜,陈砚之蹲在考古工地的探方边,指尖抚过一块刚出土的青花瓷片。
釉色温润,缠枝莲纹在探照灯下泛着幽光,据领队说,这是元代“枢府瓷”的残片,出自元大都遗址的核心区。
作为文物保护专业的研究生,她熬了三个通宵整理出土物,眼下的青黑比探方里的泥土还深。
手机在口袋里震动,是导师发来的消息:“元大都水系图复原遇到瓶颈,你对《析津志》熟,来办公室一趟。”
陈砚之揉了揉发酸的腰,把瓷片小心放进标本袋。
工地旁的临时板房里,摊开的古籍复印件上,《析津志》里“海子(今什刹海)为中心,漕运通南北”的记载被红笔圈了又圈。
她对着电脑上的三维模型皱眉——史料里说海子东岸有座“万宁桥”,可现存桥梁的结构与元代规制对不上,像是后世翻修过。
“要是能亲眼看看元代的桥就好了。”
她喃喃自语,指尖无意识地敲着桌面,忽然碰倒了桌角的保温杯。
热水泼在古籍复印件上,洇开的墨迹里,“万宁桥”三个字像是活了过来,扭曲成一道模糊的光痕。
强光骤然炸开,陈砚之觉得天旋地转,像是被扔进了滚筒洗衣机。
耳边传来嘈杂的声响——马蹄声、吆喝声、车轮碾过石板的“咯吱”声,还有……带着浓重口音的叫卖:“甜浆粥嘞——热乎的!”
她猛地睁开眼,发现自己正趴在一块冰凉的青石板上。
抬头望去,眼前的景象让她倒吸一口凉气:宽阔的河道上泊着数十艘漕船,桅杆如林,船夫们赤着胳膊搬运粮袋,号子声震得水面发颤。
岸边的石板路上,行人摩肩接踵——穿圆领袍的官吏、戴笠帽的商人、梳双丫髻的丫鬟,还有骑着高头大马的蒙古贵族,腰间的弯刀在阳光下闪着光。
而河道尽头,一座汉白玉石桥横跨两岸,桥栏上雕刻的龙纹栩栩如生,桥头的石兽正对着她,眼神威严。
“这……这是万宁桥?”
陈砚之掐了把自己的胳膊,清晰的痛感让她确定不是梦。
她低头看自己的穿着,冲锋衣牛仔裤变成了件灰扑扑的粗布襦裙,脚上是双绣着简单花纹的布鞋,手里还攥着半块没吃完的麦饼,散发着淡淡的麦香。
“姑娘,你咋蹲在这儿?”
一个挑着货担的老汉路过,操着生硬的汉话问,“莫不是饿晕了?
这海子边人多,小心被马撞着。”
陈砚之站起身,晕乎乎地问:“老丈,敢问现在是……哪一年?”
“至元二十八年啊。”
老汉指了指桥头的石碑,“你看那碑上刻着呢,刚立的,说是纪念大运河通了十年。”
至元二十八年——公元1291年。
陈砚之的心脏狂跳起来。
她竟然穿越到了元世祖忽必烈在位的末期,正是元大都(今北京)最为繁盛的年代。
眼前的海子波光粼粼,漕船运来的江南稻米、西域香料正被卸上岸,岸边的商铺挂着“绸缎铺酒肆”的幌子,甚至还有个西域人摆的摊子,卖着晶莹剔透的葡萄干。
这哪里是史书里“疆域辽阔却民族隔阂”的刻板印象?
分明是一幅多民族交融、商旅往来的鲜活画卷。
她正看得入神,忽然被人撞了个趔趄。
回头一看,是个穿绿袍的小吏,怀里抱着一堆竹简,正急急忙忙往桥对岸跑,嘴里念叨着:“糟了糟了,漕运司的账册还没核完,耶律大人要骂人了……耶律大人?”
陈砚之心里一动。
元代掌管水利漕运的官员里,最有名的就是契丹人耶律楚材,不过他去世早,难道是他的后人?
她鬼使神差地跟了上去。
穿过熙熙攘攘的街市,小吏拐进一座挂着“都水监”牌匾的院落。
陈砚之扒着门缝往里看,只见正厅里,一个留着三缕胡须的中年男子正对着地图皱眉,他穿着圆领紫袍,腰间系着玉带,正是元代官员的装束。
“海子水位又涨了半尺,”男子的声音沉稳,带着书卷气,“再这样下去,东岸的民房要被淹了。
可按旧法挖渠泄水,又会影响漕船停靠……大人,要不……问问那些南来的船工?”
旁边的小吏小心翼翼地说,“他们说江南有种法子,能在水里筑堤……胡闹!”
男子摆手,“南北水土不同,怎可照搬?”
陈砚之的心猛地一跳。
她研究过元代水利,知道元大都的海子确实常因汛期泛滥,而解决办法,恰恰藏在南方的“圩田技术”里——用木桩加固堤岸,再分层填土,既能防洪,又不影响航运。
她深吸一口气,推开了虚掩的院门:“大人,民女……或许有法子。”
正厅里的人都转过头,目光齐刷刷地落在她身上。
那个紫袍男子——想必就是耶律大人——挑眉打量着她,眼神里带着审视:“你一个民间女子,懂水利?”
陈砚之攥紧了拳头,掌心全是汗。
她知道在元代,女子抛头露面己是惊世骇俗,更别说议论官府事务。
但看着院外海子边忙碌的百姓,想到史料里“水患毁屋”的记载,她忽然鼓起勇气:“民女不懂章法,但见过江南圩田。
用木桩打基,再铺竹篾、填碎石,既能挡水,又不妨碍船只……”她的话还没说完,耶律大人猛地站起身,快步走到她面前,眼睛亮得惊人:“你再说一遍,竹篾和碎石如何搭配?”
阳光透过窗棂照进厅里,落在摊开的地图上,也落在陈砚之的脸上。
她看着耶律大人急切的眼神,忽然觉得,这场跨越七百年的穿越,或许不只是意外——她手里的现代知识,或许能为这座盛世大都,添上一抹不一样的光彩。